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骨水泥”撑起百岁老人的脊梁

陈建昌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骨伤科 主治医师

李大爷今年已经101岁了,平时生活尚能自理,今年在家里摔了一跤,出现了腰背部疼痛,翻身、起床等轻微动作都会引起剧烈疼痛。

家属立刻打120,救护车将其送到医院。

骨科主任医师查看后指出,李大爷外伤后突然出现腰背部疼痛,翻身都可引起疼痛加剧,这很有可能是压缩性骨折,等检查结果回报后,果然如骨科主任所料,李大爷的第12胸椎出现了压缩性骨折,并且患有重度骨质疏松,骨密度值达-4.0。

李大爷同时患有高血压、肺气肿、脑梗等基础疾病,这次骨折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采取保守治疗,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不仅护理困难,而且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经过详细评估,判断李大爷的身体条件满足手术的要求,决定为李大爷行经皮微创椎体骨折球囊扩张成形手术,该手术不仅可以强化骨折的椎体,撑起脊梁,还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后,骨科主任用穿刺针通过球囊支撑起骨折塌陷的椎体,然后在密切的透视下将骨水泥精准地注入到骨折的椎体里,使骨水泥充分填充椎体,达到“顶天立地过对侧”的原则,待骨水泥凝固后拔除穿刺针,整个手术仅耗时半小时。李大爷回到病房后觉得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翻身不再引起疼痛。术后第2天在腰围保护下就开始下床行走活动。

老年患者因为骨质疏松很容易出现骨折,有一部分患者仅仅因为轻微的扭伤,或者弯腰提重物,甚至可能没有明显的外伤史,突然出现腰痛,翻身疼痛加剧,躺着不动疼痛减轻,这往往就是椎体压缩性骨折,只需要做个磁共振就可以明确诊断。骨折之后,有一部分人还能起身活动,但这是应该避免的,应绝对卧床休息,如坐起或者站立行走,不仅腰部疼痛会加剧,也可能出现椎体压缩程度加剧,导致椎体变扁,导致手术后效果变差。目前骨水泥技术非常微创,切口小到连1针都不用缝,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建议确诊骨质疏松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后不要紧张,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李大爷的治疗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超高龄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治疗和专业的康复及整体的护理,患者仍然可以重新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高龄不是手术的禁区,不应因高龄而放弃治疗,全社会应当都来关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饮食方面: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至关重要。尽量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多吃绿叶蔬菜,同时适当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吸收。

运动锻炼: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运动。

避免危险因素: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服用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注意家居环境的安全,增加照明,防止滑倒。如服用镇静药物期间,出现反复跌倒,应及时就诊,及时调整药物,或者加强护理,避免跌倒发生。

定期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可每年做一个骨密度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药物补充: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作者:陈建昌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骨伤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