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在家进行的血糖检测,用于了解血糖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它是调整治疗方案达标的必要措施,也是降低低血糖风险的关键手段。有些糖友可能疑惑:“好好吃药不就行了,为何还要测血糖?”
为何必须监测血糖
1.疾病的“晴雨表”:
血糖值是糖尿病控制效果最直接的反映,如同行车看仪表盘。监测结果是医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口服药或胰岛素)和饮食运动方案的依据。
2.预防并发症的“警报器”:
高血糖(血糖过高):长期高血糖会悄然损害血管神经,显著增加心脑肾眼足等并发症风险。定期监测可及时发现并干预。
低血糖(血糖过低):使用胰岛素或某些降糖药时,低血糖可能突然发生(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甚至昏迷,极其危险),监测能及早发现处理,避免严重后果。
3.自我管理的“指南针”:帮助了解食物、运动、压力、疾病、药物等对自身血糖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
关键监测指标
空腹血糖:隔夜禁食8~10小时(通常指早晨起床后、未进食早餐前)。
餐后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注意起点)。
餐前血糖:午餐前、晚餐前。
睡前血糖:晚上准备睡觉前(通常在22:00—23:00)。
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需医院抽血检查。
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
1.准备:洗净擦干双手。备好血糖仪、试纸、采血针、酒精棉片、记录本。安装采血针,调深度。取试纸后立即盖紧瓶盖,按指示插入试纸开机。
2.采血与检测:选择指尖侧面,酒精消毒待干后采血笔紧贴皮肤按下按钮。轻轻按摩手指根部让血自然形成饱满血珠。
3.吸血/滴血:
吸血式:试纸吸血口轻触血珠自动吸入。
滴血式:将血珠滴在试纸指定区域。
关键:确保血量足够。
4.读取与记录:等待几秒读取数值,立即记录结果(数值、日期、时间、备注如餐前/后)。这对医生分析至关重要!
5.监测频率:务必遵医嘱。
血糖值多少算达标
控制目标需医生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低血糖风险等制定个体化目标。
一般参考范围(成人2型糖尿病):
空腹/餐前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年轻无并发症可更低,老年有并发症可稍放宽)。
测出血糖异常怎么办
1.高血糖:
分析原因(饮食、运动、药物、疾病等),按医生指导调整。
警惕!持续高血糖(空腹>13.9mmol/L或随机>16.7mmol/L),尤其伴口渴、多尿、乏力加重、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烂苹果味)时,警惕酮症酸中毒!立即就医!
2.低血糖(血糖≤3.9mmol/L或有症状):
立即处理,遵循2个15原则:
①吃/喝15克快速升糖食物(如葡萄糖片3~4片,4茶勺白糖,3~5颗硬糖)。
②15分钟后复测血糖。
③血糖仍≤3.9mmol/L或症状未缓解,重复步骤①和②。
④血糖回升>3.9mmol/L且症状消失后,若距下一餐>1小时,补充一份食物(如4片苏打饼干,一杯牛奶,一小片面包)。
严重低血糖(无法进食、意识不清):立即拨打急救!勿强行喂食,亲友可在患者口腔黏膜、牙龈涂抹蜂蜜/糖浆。
分析原因,原因不明或严重低血糖,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是了解病情、优化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必备工具,是您掌控健康的“利器”!通过科学监测,方能有效管理糖尿病,守护健康。
(作者:李丽芳 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体检老年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