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刚上架的葡萄,半小时就出了200多单!”7月29日,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家禾生态农业种植园的直播间内,负责人邱婕一边打包鲜果,一边看着后台跳动的订单数据笑意盈盈。
这个占地50余亩的果园,如今已构建起“鲜果销售+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产业网,年营收突破百万元,这一切得益于泰宁县计生协会“幸福工程”项目的扶持。
2020年的疫情让计生母亲邱婕的果园陷入“鲜果运不出、资金回不来”的困境,大量火龙果滞销腐烂。泰宁县计生协会得知后,通过“幸福工程”项目送来5万元无息借款,不仅补上了资金缺口,还邀请科技特派员团队针对性解决低产问题,让果园产量提升30%以上。
从“救急”到“谋远”,“幸福工程”的帮扶始终锚定产业可持续发展。2021年,在县计生协会指导下,果园以“公司+计生母亲家庭”模式争取到20万元项目资金,引入冻干设备开发果干产品,将鲜果附加值提升40%,破解了“靠天吃饭”的销售难题,更让周边农户通过原料供应、劳务输出分享产业链收益。
之后的三年里,“幸福工程”持续发力,60万元追加资金持续注入,推动果园完成硬件升级+规模扩张:13亩温控大棚实现反季节种植,20亩葡萄新产区年增产值60万元,“基地务工+技术培训+利润分成”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参与计生家庭年均增收超2万元。
在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帮助下,邱婕带领团队开启直播带货,让泰宁水果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各地。线上销售额占比提升至总营收的35%。“以前卖水果只能听天由命,现在只要一部手机,订单就源源不断。”邱婕展示着直播间后台数据说。
邱婕的转型,是泰宁县以“幸福工程”撬动计生家庭经济转型的缩影。通过“村摸排—乡镇审核—县复核”的三级筛查机制,当地将帮扶资金精准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近三年累计投入60万元用于技术升级、设备引进和市场拓展,带动200名计生家庭成员掌握种植、电商等技能,推动“单点帮扶”向“产业辐射”转变。
泰宁县自2000年“幸福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投入2400万元,通过“资金入股+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培育出像家禾生态园这样的特色产业基地12个,催生便利店、玫瑰种植、生态养殖等多元业态,1800户计生家庭年均增收3.2万元,形成“金融活水润产业、产业带动促共富”的良性循环。
“每一分帮扶资金都用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泰宁县计生协会常务专职副会长梁芝英表示,“幸福工程”通过“小额资助+滚动运作”帮扶模式,既避免了“输血式”帮扶的依赖性,又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内生动力,让更多计生家庭从产业发展中持续获益。
(熊明欢 张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