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Q热”病 太会“模仿”常见病的罕见病菌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罗丽萍 林春梅

福州19岁的少年小林,怎么也想不到,暑假返乡,突然被一场高烧“打趴”:体温直飙40℃,头晕、腹泻、肌肉酸痛接踵而至,短短几天就脸色煞白。

外院治了一周没效果,7月21日紧急转院到福建医科大学吴孟超纪念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医生把能查的都查了:流感、新冠、登革热、恙虫病、寄生虫……结果全是阴性。

“发热待查”——这个让医生最头疼的诊断,病因扑朔迷离,常规手段全失效。

呼吸内科林秀华主任嗅到一丝不寻常:这很可能是一种罕见、非典型的病原体在作怪。

团队果断启用“终极武器”——血液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mNGS)。48小时后,真相浮出水面:一种名为贝纳特柯克斯体(俗称“Q热立克次体”)的罕见病菌,正在小林体内“开派对”。

锁定元凶后,医生立刻用了“针对性武器”多西环素。小林的体温“阶梯式”下降,一周后就满血复活,顺利出院了。

这个“Q热”到底是什么?

Q热由贝纳特柯克斯体(革兰阴性菌)引发,1937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发现,因为病因成谜,被叫做“Query(疑问)热”,简称Q热。其生存力极强,可在干燥环境(羊毛、尘土)中存活数月,需细胞内寄生。近年来,我国江苏、广东、海南、河北等地也有零星报道,但很多人对它一无所知。

它为啥能“潜伏”这么久?因为太会“模仿”常见病:

●急性期(2~4周):高热(39℃~40℃)、剧烈头痛、肌肉痛、干咳、肝损伤,易误诊为流感或肺炎。

●慢性期(持续半年以上):心内膜炎、慢性肝炎,危及生命。

不想被盯上?这几点要做到:

饮食:肉类检疫合格,生肉彻底煮熟;不饮生奶。

职业防护:接触动物时戴口罩、手套,事后消毒。

户外防护:穿长袖衣裤、喷驱蜱剂,检查身体防蜱叮咬。

及时就医:持续高热伴头痛、肌肉痛时,主动告知动物接触史。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