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您这不是胃病,是心脏在报警啊!”三年来,王阿姨总把“饭后心慌”归咎于慢性胃炎,直到这次晕倒送医,才揪出真凶——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上这类“披着其他疾病外衣”的房颤患者不在少数。许多房颤患者常因“头晕”“乏力”等症状就诊其他科室,却忽略了心脏问题。
房颤不是“心跳快”那么简单——心脏的“节律暴动”
心脏如同“两室两厅”的房子,心房在上、心室在下。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这个“总开关”会发出“1、2,1、2”的规律指令,心房收缩(收集血液)→心室收缩(泵血),每分钟60~100次,像优雅的华尔兹。
房颤时,心房里的“捣蛋分子”(异常电信号)接管了指挥权,让心房肌每秒“颤抖”5~6次(300~600次/分钟)。这种毫无章法的“暴动”导致:血液淤积: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在左心耳形成“涡流”,就像静止的池塘滋生青苔,血栓便由此产生;心室乱跳:部分电信号窜到心室,导致心率忽快忽慢(80~180次/分钟),患者会感觉“心脏要跳出胸腔”;全身遭殃:心脏泵血效率下降30%,大脑、肾脏等器官长期“供血不足”
这些症状别误诊
房颤最狡猾的地方在于“症状伪装”,我们总结出三类典型“伪装者”:
伪装成“消化道疾病”:餐后心慌、嗳气、上腹饱胀。提醒:若服用胃药无效,且心慌与进食量相关,需查心电图。
伪装成“颈椎病”:转头时头晕、手臂发麻、心慌。提醒:头晕时若伴脉搏忽快忽慢(正常60~100次/分钟),优先查动态心电图。
伪装成“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失眠、莫名心慌。提醒:更年期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建议完善心脏评估。
房颤患者的“三怕”——比中风更隐蔽的危害
多数人知道房颤怕中风,却不知它还有更隐蔽的“杀手锏”:心衰加速器、认知衰退导火索、肾脏“隐形杀手”。
三类人必须做筛查
高血压患者:每年一次心电图检查。
建议:家庭自测血压同时记录脉搏,发现“脉率<心率”(脉搏短绌即脉搏次数少于心跳次数,是房颤的典型体征)立即就医。
打鼾人群:筛查睡眠呼吸暂停。
自测:打鼾时出现呼吸暂停(超过10秒),需做睡眠监测。
肿瘤幸存者:化疗后3个月必查,某些化疗药物有心脏毒性,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护心“三字经”
吃:牢记“三低一高”
低盐(<5g/天):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
低咖啡因:每天咖啡不超过2杯(含咖啡因<200mg)。
低酒精:男性每周酒精≤140g(啤酒4瓶),女性≤70g。
高钾:多吃菠菜(311mg/100g)、香蕉(358mg/100g),肾功能异常者补钾需遵医嘱。
动:掌握“5-3-3原则”
每周5天,每次30分钟,运动时心率建议控制在(220-年龄)的60%左右,对于严重房颤未控制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运动处方需个体化,具体强度请遵医嘱。
推荐运动:游泳(对心脏冲击小)、八段锦(调节呼吸节律)。
监测:学会“摸脉三部曲”
位置:手腕内侧桡动脉。
方法:食指、中指并拢轻压,计数1分钟。
判断:规律整齐(正常)、忽快忽慢(警惕)、漏跳感(立即就医)。
家属行动清单
1.家中备电子血压计,每日早晚测量并记录“心率/血压”。
2.每年陪患者做一次心脏超声。
房颤就像心脏的“不规则心跳密码”,破译它需要耐心和智慧。建议40岁后做次心电图(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高血压患者常摸脉,打鼾人群查睡眠——这些简单的行动,就能筑起心脏的“防火墙”。如果您或家人有文中提到的症状,别让房颤“伪装”下去,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做个“心脏节律体检”吧。
(作者:吴金燕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心血管病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