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家门就能做康复,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前不久,晋江市新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78岁的脑梗患者柯大爷竖起大拇指。
2024年6月,晋江市医院医共体总院“联合病房”揭牌仪式在晋江市医院新塘院区(新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随着晋江市首家社区护理中心与首个医共体“联合病房”相继落地,基层医疗正在这里发生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社区护理:
从“跑医院”到“服务到家”
“过去,老人一趟趟往医院跑,我们全家跟着折腾。”柯大爷的女儿介绍,两个月前,柯大爷突发脑梗死,导致中风,无法自主活动,在上级医院治疗后回家休养。一人生病,全家奔波,柯大爷的护理和康复成了困扰全家人的一大难题!
多方打听得知,早在2024年12月,晋江市医院医共体单位新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中心试运行,成为晋江市首个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医疗衔接”于一体的基层服务枢纽。
很快,中心护士、康复师、全科医生组成“上门团队”,为柯大爷建起“家庭病床”:每周三次上门针灸、肢体康复,同步指导用药、压疮护理。三个月后,老人已能扶墙行走。“政策把病房搬到家,也把安心送进心里。”柯大爷家属说。
据统计,社区护理中心启动至今已开展居家护理服务500余人次,涵盖PICC维护、鼻饲护理等20余项专科项目,收费按医保政策执行,人均减负超40%。
联合病房:三级专家“沉”到社区
“社区护理解决了‘谁来护’,联合病房回答‘怎么治’。”晋江市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陈铭告诉记者。
2024年6月21日,晋江市首个医共体“联合病房”在新塘院区揭牌。首批驻点医师由总院ICU骨干庄佩元、曾青青等常驻带教,实行“双主任+双护士长”制:总院专家任业务主任,社区医生任行政主任,共同查房、制定方案。
联合病房自2024年开展至今,共收治住院病人1500人次,患者满意度达98%。
“护理中心早筛查、联合病房早治疗,补上基层医疗最缺的‘中间一公里’。”晋江市医院院长陈铭表示,依托家庭医生签约,社区护理中心为辖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筛查出认知障碍高危人群并纳入联合病房随访管理;联合病房则通过双向转诊,将术后患者下转社区康复,形成“筛查—干预—康复”闭环。
从柯大爷家的康复床,到联合病区的无影灯,晋江用“社区护理”织密网底,用“联合病房”筑牢网顶。当优质资源真正“沉下去”,群众获得感便“浮上来”。
(张鸿鹏 陈丹红 柯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