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时序流转间,二十四节气凝结着古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而药膳则是这份智慧与饮食文化的完美交融。八闽沃土孕育的本草珍馐,更将节气养生的精髓融入地域特色。
从本期开始,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的老师们执笔,为您解码节气药膳的奥秘。作为深耕科普的践行者,学院以“中药传情”联结两岸,凭“百馆千所”浸润童心,借“荣药”实践守护民生,屡获国家级荣誉。自2022年起,学院科普与实践工作斩获多项国家级、省厅级奖项。愿这方专栏,让古老智慧照进现代生活,伴您四季安康。
【节气介绍】
2025年8月23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简短的话语,道出了处暑名字的由来——暑热至此开始消退,凉爽的秋天即将拉开序幕。当太阳缓缓行至黄经150°的那一刻,天地间仿佛被轻轻按下了暂停键,夏日的喧嚣与热烈开始慢慢沉淀,转而迎来的是一份宁静与淡然。
【养生要点】
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体易感受秋燥之邪。中医强调顺应天时,调整作息与饮食,以养收之道应对秋燥。如《黄帝内经》中虽未直接定义处暑,但它详细地阐述了关于秋燥的养生保健原则,即“秋三月,此谓容平,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提示我们在处暑时节应注重收敛神气,养阴润燥。
【药膳养生】
处暑时节,饮食上应以滋阴润燥为主,以补充体内水分,缓解秋燥。下面推荐一道药膳——北沙参玉竹老鸭汤。俗话说一鸭“润”三秋,配上补气养阴的北沙参与养阴润燥的玉竹,此可谓是处暑时节的不二之选!
【材料组成】
老鸭1只,北沙参50克,玉竹50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
老鸭洗净切块,冷水下锅,大火煮开后撇去血沫,捞出用温水冲净;北沙参、玉竹用清水浸泡15分钟,沥干备用。另起锅加足量清水,放入鸭肉、北沙参、玉竹和姜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煲2小时,最后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主治】
养阴润燥,益胃生津。北沙参和玉竹具有养阴润肺等作用,能够缓解燥热、咳嗽、痰血、头痛、身热等症状,也可促进胃部的消化和吸收,对于改善肺部健康有显著效果。老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脂肪以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能够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从而增强体质。
【药膳价值】
北沙参玉竹老鸭汤是处暑时节契合天人节律的养生佳品,精准呼应处暑“暑退燥生、阳气收敛”的节气特质。既借沙参、玉竹的润养之性,承接秋令“养收”需求,又以老鸭的温补之效,平衡燥邪易伤阴的节气短板,实现“顺时调补”。
在现代生活中,其价值更显实用。无需专业烹饪技巧,适配快节奏家庭日常,可替代高油滋补品,成为上班族抗秋燥、长辈调脾胃、家庭聚餐养身的便捷选择。既能缓解空调房久居、熬夜导致的阴虚不适,又让传统节气养生脱离“抽象概念”,变成可每日践行的饮食方案,让节气智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生活调节】
处暑时节除药膳养生外,还需做好四方面调节:
一是调整作息,顺自然阳气收敛之势,保证充足睡眠,宜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中午适当午睡,助力缓解秋乏、维持精力;
二是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滋阴润燥食物来应对秋燥,同时少食多餐,避开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护肠胃;
三是适当运动,此时气候舒爽,适合散步、慢跑、瑜伽等户外轻运动,可促进循环、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切忌剧烈运动以免伤体;
四是预防疾病,气温渐降但早晚温差大,需注意防寒保暖防感冒,同时做好防蚊灭蚊,保护皮肤,避免蚊虫叮咬引发疾病。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陈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