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乳腺癌的早诊早治

洪成业 泉州市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乳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每分钟就有4名女性被确诊乳腺癌。而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以下特点:1.发病率高:2022年新发病例35.72万例,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肺癌),占全球病例21.11%。2.年轻化趋势:中位确诊年龄47岁(欧美国家60岁以上),40岁以下年轻患者年增3万余人。目前存在的筛查与治疗挑战:1.中晚期比例高:因筛查不足,早期诊断率低,尤其钼靶筛查率不足。2.生存率提升空间: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90%,但整体生存率仍低于发达国家。

在中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提升至83.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一旦进入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不仅花费费用明显增高,治疗效果还不理想。(文献: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22)

因此,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早期发现主要通过自我检查、定期筛查和识别高危信号实现。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我检查,及早发现乳腺疾病。

自我检查方法:

检查时间:

育龄女性:月经结束后7~14天(激素水平稳定)。

绝经女性:每月固定一天检查。

具体步骤:

视诊:面对镜子观察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红肿、凹陷(如“酒窝征”)、橘皮样改变或乳头内陷、糜烂。

触诊:

姿势:仰卧位,腋下垫小枕头,手臂上举。

手法:用指腹(非指尖)以划圈或上下滑动方式检查,覆盖整个乳房及腋窝,注意是否有硬块(质地类似鼻头或额头)。

重点区域:外上象限(肿块高发区)和腋窝淋巴结。

乳头检查:轻挤乳头,观察是否有血性、脓性或乳汁样溢液。

认识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需重点关注筛查与预防:

遗传与家族史 BRCA1/2基因突变(风险↑80%)、一级亲属患癌(风险↑1.5~2倍);

激素暴露 初潮<12岁、绝经>55岁、未育/晚育(>30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5年);

乳腺病变史 非典型增生(风险↑4~5倍)、小叶原位癌(风险↑8~10倍);

生活方式 绝经后肥胖(BMI>30)、每日饮酒>1标准杯、高脂饮食、缺乏运动;

其他 胸部放疗史、致密型乳腺、社会经济地位高(晚育少育模式)。

识别高危信号: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

无痛性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尤其>2cm的肿块。

皮肤改变:橘皮样变、酒窝征、局部红肿或溃疡。

乳头异常:血性溢液、乳头回缩或糜烂。

腋窝淋巴结肿大:无痛性硬结。

定期筛查建议:

一般人群:

18~39岁:每月自检,每3年临床检查。

40岁以上:每年1次乳腺超声或钼靶(致密型乳房需联合检查)。

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基因突变、未生育或晚育):每6个月临床检查,每年钼靶+MRI。

预防与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少高脂高糖)、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长期熬夜、吸烟、饮酒及雌激素滥用。

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心态,减少长期压力。

专业检查手段:

超声与钼靶:超声适合致密型乳房,钼靶对钙化灶敏感。

BI-RADS分级:3级以下可随访,4级以上需活检。

通过自检与医学筛查相结合,可显著提升早期发现率。若自查异常,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洪成业 泉州市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