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B版: 上一版   

深耕四大肾内科亚专业 打造肾脏疾病诊疗高地

厦大附一医院肾内科以全学科优势跻身重点专科,诊疗水平省内领先

廖小勇 陈雯 王思佳

陈幸(右)副主任医师进行肾穿刺活检

周凌辉(右)主任医师与白培进(左)副主任医师进行动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手术

邵乐平(右一)主任带领团队进行微创腹膜透析置管手术

从罕见病精准诊断到高难度手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厦大附一医院)肾内科用多亚专业协同发展的模式,让优质肾脏病诊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

日前,厦大附一医院肾内科以其整体学科的雄厚实力,成功入选2025年厦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一荣誉不仅标志着该科在肾脏病领域的综合诊疗水平获得官方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其多亚专业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

四大亚专业铸就核心实力

提供全方位诊疗方案

肾内科主任邵乐平表示,肾内科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四大优势亚专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覆盖肾脏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长期管理的完整体系。

科室下设肾小球病亚专业、腹膜透析亚专业、血管通路手术亚专业以及肾小管疾病-罕见病亚专业等多个亚专业组。

这种精细划分确保了患者在科室内部就能获得涵盖各种肾脏疾病的全面诊疗服务,无需在不同医院间及不同科室间辗转。

精湛的肾脏病理诊断

从根源破解诊疗困局

“一个病人来了,你要把病因病情搞清楚,肾脏病理是一个跨不过去的坎。”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幸道出了病理诊断的分量。然而单纯依靠病理报告,极易浮于表面,甚至出现导向错误。

科室年肾穿刺活检病例近600例,数量稳居全市第一,为精准诊断奠定了坚实基础。尤为关键的是,科室突破了传统模式,建立了由肾内科医生主导的临床-病理讨论(CPC)体系。医生亲自参与阅片,紧密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极大提升了对复杂、罕见病的诊断能力。

一名刚考上大学的年轻男孩,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蛋白尿,进一步检查显示其肾功能急剧恶化,血肌酐指标高达600多(μmol/L),已然濒临尿毒症。若仅从常规病理形态学分析,他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普通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但在科室的临床病理讨论会上,医生们结合电镜等检查所提供的细微线索,最终精准诊断为罕见的Alport综合征,从而避免了错误的免疫抑制治疗,并为整个家庭提供了明确的遗传咨询。

生命线的构建者

攻克血管通路难题

作为血透患者的“生命线”,血管通路技术是硬指标。去年各类通路手术总量近750台,稳居省内第一梯队,今年预计突破800余台,能熟练开展动静脉人工血管成形术(去年完成20余例,位居省内肾内科第一)乃至高难度的下肢人工血管内瘘、复杂动脉瘤切除修补,以及内瘘球囊扩张(PTA)维护术(去年超300台)。团队更创新应用高位臂丛麻醉,极大降低了患者手术痛苦,并且大部分采取准日间模式,将住院周期缩短至48小时内,透析通路得到迅速修复、不影响透析。

52岁的尿毒症患者李先生已依赖血液透析23年。在经历了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失效和颈部长期导管严重感染后,他的血管通路陷入绝境。经检查,其上腔静脉已闭塞,常规通路无法建立。在经历漫长的求医后,经病友介绍,他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厦大附一医院。

面对这一复杂情况,厦大附一医院肾内科周凌辉主任医师、白培进副主任医师及团队经全面评估,决定为其实施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

该手术将一段人工血管置于皮下,在股浅动脉与股静脉之间“搭桥”,建立新的透析通路。这是一项高难度技术,目前在福建省内能独立开展的医院屈指可数。

手术历时两个多小时,团队成功将人工血管与患者的动、静脉精密吻合。术后血管震颤明显,血流通畅,标志着手术成功。

深耕腹膜透析技术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腹膜透析是维系其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科室预计今年将完成160例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其采用的全程超声引导下微创置管术系科室重大技术创新,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大创伤,也克服了盲穿的风险,实现了精准、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目标。

邵主任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新技术应用案例。一位刚生产完的尿毒症护士,因子宫尚未回缩,盆腔操作空间极小,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常规穿刺置管都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科室团队为其成功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的微创腹膜透析置管术。

手术切口仅约2厘米,不破坏腹直肌,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恢复迅速。更重要的是,腹膜透析让她选择了居家透析模式,无需频繁往返医院,能够更好地照顾新生儿并回归正常生活。

突破认知局限

点亮肾小管疾病诊断明灯

在我国肾脏病学领域,肾小管疾病因其低患病率与认知不足,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许多患者辗转多地难以确诊,承受着不必要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肾内科在邵主任带领下,深耕肾小管疾病及疑难电解质紊乱领域,诊断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吸引了众多外省患者前来就医,解决了他们“无处确诊、误诊误治”的困境。其中原发性肾小管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位居国际前列,国内率先诊断并报道常染色显性遗传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RT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远端 RTA、3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2型巴特综合征、假性醛固酮减少症2E型和GRACILE等多种疾病。国际率先解释了Gitelman和Bartter综合征为何不遵循酸碱平衡(持续碱性尿但未导致机体酸中毒)的可能机制。目前随访国内最大队列的巴特综合征和原发性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病人来自全国26个省或自治区。发表相关SCI论文60余篇,国家级课题立项4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人才科研双轮驱动

锚定学科长远发展

面对荣誉,科室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科室现拥有医生23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1人、本科学历3人。

团队学术影响力显著,担任国家级学术任职常务委员职务1人、省级学术任职副主任委员2人、市级学术任职主任委员1人。

科研方面,科室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原则,鼓励从日常工作中发现科学问题。近5年SCI发表文章56篇(影响因子271.04分)、中文发表文章77篇、参与论著5部。

近5年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16项,经费项目金额高达440万元;发表国家实用性新型专利3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这些科研成果为临床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撑。

对于未来,邵乐平表示,科室规划清晰而坚定:一是继续巩固和提升各亚专业的临床技术水平,保持省内领先地位;二是下大力气加强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积蓄力量。

厦大附一肾内科的目标远不止于看好病,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让厦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肾脏疾病诊疗服务,同时真正成为立足福建的肾脏病诊疗高地和中坚力量,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廖小勇 陈雯 王思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