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和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行为冲动。这些表现常被简单归为“调皮”或“不听话”,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是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学习困难的信号。这类问题并非单纯的行为问题,而是身心失衡的表现,通过整体调护可以帮助孩子恢复平衡。
为什么不是“调皮” 中医如何理解
中医将多动、学习困难等问题归为“脏躁”“健忘”“注意力不属”等范畴,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与心、肝、脾、肾四脏密切相关:
心主神明: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可引发情绪不稳、冲动多动。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影响脑窍滋养。
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影响认知发育。
此外,阴阳失衡、气血不畅也是常见病机。例如,阳气过亢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多动、易怒,而阴血不足的孩子则可能显得注意力涣散、学习吃力。
中医如何调护 平衡身心是关键
中医强调“治未病”和整体调理,不仅关注症状,更注重恢复身体的动态平衡。以下是几个核心调护方向:
1.辨证论治,个性化调理
如果孩子表现为烦躁多动、易怒(肝阳上亢),可能采用平肝潜阳的中药(如钩藤、天麻)。
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萎黄(心脾两虚),则可能以补益心脾为主(如归脾汤加减)。
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制定方案,不可自行用药。
2.饮食调理:滋养气血,清淡为主
避免辛辣、油腻、甜食及含添加剂的食物,这些可能助湿生热,加重躁动。
推荐健脾安神的食材:小米、山药、莲子、百合、核桃等。
示例食谱:山药粥、百合莲子汤,每周2~3次。
3.推拿与耳穴:辅助安神定志
日常可尝试简单推拿手法:
按揉百会穴(头顶正中):每天5分钟,有助于安神益智。
清心经、肝经(手掌特定部位):向指尖方向推拿,每次3~5分钟。
耳穴压豆(如心、肾、神门穴)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注意力。
4.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
保证充足睡眠,晚上9点前入睡,有助于养阴潜阳。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减少刺激源。
适度运动,如散步、儿童八段锦、金鸡独立,可调和气血,但避免剧烈运动。
5.情志疏导: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情志过极”会损伤脏腑。家长需避免责骂,多给予耐心和鼓励。
通过游戏、音乐或亲子阅读帮助孩子静心,培养专注力。
案例分享 平衡后的改变
一位7岁男孩因上课多动、学习落后被诊断为ADHD。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采用疏肝健脾中药(如柴胡、白术、茯苓),配合饮食调理和每日推拿。两个月后,家长反馈孩子注意力明显提升,情绪也更平稳。
理解与耐心是最好的“药”
小儿多动和学习困难不是孩子的错,更不是“调皮”。从中医学视角看,关键病机为阴阳失调,阴虚阳亢,阳动无制,导致身心失衡,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的共同关注。通过自然、整体的调护,许多孩子可以逐渐恢复平衡,找回专注与自信。
(作者:郑丁权 大田县妇幼保健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