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医越来越便捷。但老人要学会使用并不容易。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信息红利,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就医成为这部分老年人的“刚需”。
5G时代触手可得
一些老人仍生活在“无G”时代
此前,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在华西医院的门诊大厅,一些老年人被堵在门口,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健康码,只能手动填写纸质表格。
老人们眼睛不好,眯着眼写了好一会,终于进入门诊大楼,却被告知因疫情取消现场挂号,要下载手机APP预约。什么是APP?要如何下载?下载之后要怎么办?老年人的疑惑,没有人能耐心帮他们解答。
据一家志愿服务中心近期开展的老年人智能社会融入调查显示,仅有不到10%的老人独立上网预约挂号,超过一半的老人由家人、朋友帮助代为预约,近四成的老人依然选择自己去医院人工窗口挂号。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医疗机构:
优化就医流程,让老年人享受优先服务
除了不会网上预约,面对医院的各种电子化设备,老人也常有“两眼一抹黑”的感觉。久而久之,一部分老人因为畏难情绪,逐渐放弃去医院定期检查。
一位75岁、有30年糖尿病史的老人说,因为子女较忙,一个人去医院就跟进“迷宫”似的,遂宁愿放弃特殊病种开药的医保优惠,每个月去家附近的药店凭感觉自行购药。每个月多花100多元。
一项调查显示:
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老年人面临多项困难,68.66%的老年人认为看病等待时间长,选择不会使用医院自助设备、不知该挂哪科号的老年人,分别占比43.96%、41.94%,对看病流程不了解的老年人为31.87%,还有11.19%的老年人选择其他。老年患者成为特别需要帮助的就医群体。
今年7月,我省首次发布关于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文件,着力解决我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省卫健委、民政厅等7部门印发的《福建省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发展老年健康“云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老年健康知识。
此外,还包括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使老年人享受就诊、转诊、预约专家、保障用药等优先服务。
据了解,我省92.8%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等就医绿色通道。而一些医院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省老年医院曾庆新副院长介绍,省老年医院作为我省唯一一家以老年医学为主的省属医院,近年来重视老年医学建设,重视提高老年人就医体验,保证老年患者就医需求。
在福建省老年医院,相关标识、屏幕显示均采用较大字体,便于老年人看清楚;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如现场窗口问询、挂号、取预约号、缴费结算等;设有导医导诊、志愿者等服务人员,主动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完成预约、挂号、缴费等相关自助操作,帮助解决问题。
各级互联
让老年健康服务形成完整链条
“医疗是个服务性行业,尤其是老年医疗体系,就医者对体验感有更高的要求。”福建医科大学卫生健康研究院郑振佺教授认为,很多老年性疾病都是迁延的、慢性的、长期的,对这些疾病的治疗要有一个完整链条。
三甲医院应强化专科服务的定位,周边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承担起慢病管理职能,组成一个联合体,把医疗资源更合理地利用起来,让老年人不用有一点病就跑大医院。
这个时候,医联体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据了解,福州市采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式,17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全覆盖,在远程会诊、资源共享、绿色通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方便老年人就医,预防、管理慢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1月,台江区进一步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一院一品”特色科室建设,请三甲医院的专家在社区坐诊、开展慢病讲座等,满足广大群众,尤其是慢病患者的就医需求。
福建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郭芳说:“后来,一些老人在省人民医院看到我,就问我啥时去社区看诊,他们直接去社区找我更方便。”
另外,成熟的社会管理者能根据反馈适时完善、改进措施。比如,近日,北京市试点老年人刷养老助残卡就能完成“北京健康宝”健康状态查询、来访登记等功能,整个过程像坐公交车刷卡一样简单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