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睡前,3岁的孩子能穷尽一切办法拖延:妈妈我要尿尿我要喝水,躺下后,妈妈我要上厕所我好热……一顿操作能把家长折腾得无欲无求。
我们知道,如果平时宝宝不爱睡觉会导致身材比同龄人矮小,还会让思维能力下降等。那么,为何孩子越来越拖延?如何纠正孩子的睡眠问题,养成正常的作息呢?我们邀请到IPHI授权中国区教学总督导、认证母婴睡眠咨询师苏晓芳。
需要说明的是,孩子的睡眠问题包括:1.由疾病引发的睡眠障碍;2.因养育行为、养育习惯引发的入睡困难。本文针对的主要为后者。
3岁孩子总在“逼疯”父母的边缘试探
《韦氏婴幼儿睡眠圣经1.5~5岁》里提到这个普遍现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确实非常擅长拖延,任何分离焦虑或者夜间恐惧都能锻炼他们的这种技能。
在孩子看来,醒着的世界太精彩了,他们根本舍不得睡。许多入睡困难的问题都是基于这一点发生的。而这也与3岁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关:他们已经懂得自己对周遭的影响力,无时无刻不在试探行事的边界。于是,他们“疯狂”试探,到底“拖延”到何种程度,最终在不逼疯爸爸妈妈的最晚时间沉沉睡去。
3岁以后,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是养育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试探边界,那父母就要立边界。
首先,父母双方在孩子的睡眠问题上要保持一致。父母越坚定,越坚持底线,就越能建立孩子的好习惯。
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了解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每天保证一定时间与孩子沟通,高质量的陪伴并不代表要花费大量时间,有时候10分钟的全情投入就足够。
《正面管教》一书就提到:“孩子在睡前折腾父母,一个原因,是感觉到父母总是在急急忙忙想摆脱他们,会感到归属感受挫,就会通过反复要求喝水、上厕所、哭等行为来表现。当他们感觉到你真的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待几分钟分享一些事情,会体验归属感,减少哭闹的需要。”
养成固定的“睡前仪式”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建议安排7至7点半间起床,午间12点半左右安排一次睡眠,午睡时间1至2小时均可,但最好不要睡过16点。晚上建议20点半左右进入睡前准备,要避免睡前“持久战”,尽可能在20分钟内结束后关灯睡觉——这样的作息也比较容易和幼儿园衔接。
养成固定的“睡前仪式”。提醒孩子,到了睡眠时间,接下来就要收拾玩具、喝牛奶、刷牙、换睡衣、讲故事、关灯、睡觉。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视觉化的内容接受度更高,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制作成睡前入睡绘本,完成了就奖励一朵小红花。
将所有孩子可预见的“临时要求”提到睡前仪式前完成。孩子可能依然会提出各种要求,那么,在进入“睡前仪式”前就要提醒孩子:是否需要做某件事,如果现在不做,待会就不能做了。一旦开始“睡前仪式”,孩子临时提出的要求,父母要坚定不予理睬。
良好的作息,有助于形成孩子的生物钟,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值得提醒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发育结果也要有一个合理预期,要适当调整,不要急于求成。养育是一个持续输出的过程,贯穿在每天的养育行为中,要给孩子成长足够的时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