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我省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福建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2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职能明确、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行动计划》明确了我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
加强和完善各级疾控中心。加快省疾控中心迁建,建成国内一流的疾控中心,强化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依托省疾控中心建设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建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资源库,提升生物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适当提高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建设标准,其中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县(市)疾控中心按照设区市级标准建设。将福州市、厦门市疾控中心建成辐射闽东北、闽西南的区域中心。
提升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加强疾控机构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省疾控中心建立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设区市疾控中心建设3个及以上标准化的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其中负压实验室2个;县(市、区)疾控中心至少建设1个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省、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基本检测项目分别不少于800项、500项和200项。
加快建立医防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各级疾控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带动基层提升疾控业务水平。
(二)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处置能力
提高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疾控机构、海关、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监测和信息共享,完善监测哨点布局,构建覆盖口岸、客运场站、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学校等重点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门诊、药店等重点部位的监测哨点布局。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病例监测、自然疫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等疾病“症候群”哨点监测。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发热、疑似传染病等患者,要建立健全包括传染科在内的多学科专家会诊机制。健全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及信息直报系统。
巩固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完善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全省所有对外开放口岸达到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标准并通过考核。
提升卫生应急指挥及救援处置能力。建设覆盖全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实现对全省卫生应急资源信息管理调度。
提高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依托省职控中心和省急救中心建设省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基地。依托设区市疾控中心和三甲综合医院建设市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援基地。
提高突发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救援体系。
(三)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提升发热门诊收治筛查能力。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优化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发热门诊的服务流程,配齐功能区域内各项设施设备,实现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全封闭就诊服务。
建设完善城乡传染病救治服务网络。每个设区市要建设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福州、厦门、泉州市传染病床位不少于600张,其余设区市传染病床位不少于300张;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综合医院设置规范的传染病区或分院。
加强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全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照“可转换”的要求,进一步改造优化医院建设布局,预留扩建传染区所需的“三区两通道”,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设备。加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二级综合医院应按照编制床位5%~10%、三级医院应按照编制床位10%~15%的比例进行设置。
提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应急救治能力。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建设,健全中医医院院内感染防控体系。探索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室。
(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设施和救治能力储备
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及医疗卫生机构实物储备为主导,以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产能储备为支撑,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均消耗医用物资上限不少于1个月的规模进行物资储备。
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各地要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等应急医疗资源启用预案以及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
健全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置体系。推进各设区市级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扩容升级,厦门、漳州、三明、莆田、宁德市实施医废处置设施提标扩容,泉州市加紧实施医废处置设施迁建扩容,平潭综合实验区抓紧新建医废处置设施。推动县(市、区)级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鼓励偏远地区配备可移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建设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在省立医院金山院区、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西院、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滨海新城院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泉州市第一医院建设全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传染病床位,配置必要设施设备,承担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
(五)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加强科研攻关及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福建省预防医学研究院建设,建成我省重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健康相关因素、食品安全三个研究中心。
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教协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省内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和硕博士点建设,合理扩大招生规模。建立首席公共卫生科学家制度。
深化大数据应用。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化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有医保结算的药店,推动跨系统、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推动建立全省公共卫生大数据监测预警体系。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行动计划》明确,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保障,每年开展实施情况评估,评估结果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内容,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中国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