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芳 通讯员 夏雨晴 蔡一苇
碰破拳头大肿物,女子大出血
陆女士脸上的巨大肿物从8岁开始就存在。38岁的她,脸上顶着一个巨大肿物生活了30年。此时,肿物长到了成人拳头左右的大小,侵犯了她的大半张脸,左眼也被包裹在其中。但因为一些情况,陆女士一直没有求医治疗。
两个月前,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面部巨大肿物破溃大出血,陆女士这才找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林李嵩处求诊。
林李嵩告诉她,这叫“动静脉畸形”病,肿物的血供非常丰富,一旦出血,十分凶险。“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切除。然而直接进行手术可能会导致大出血,手术前需要进行介入栓塞,把肿物的供血血管堵住。”林李嵩继续解释道。
手术前,再现意外
手术前夕,陆女士在病房再一次不小心碰破了脸上的肿物,血液喷涌而出。
唯一的办法,就是紧急进行介入栓塞供血动脉。
介入栓塞的过程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医生发现,陆女士的面部肿物,除了面部大、血管在供血之外,颅内的大血管也在供血。“它就像一个蓄水池,有好多个入水口,如果不把所有入水口都堵住,这个水池一直会从开口漏水。”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郑树法比喻道。
颅内的这根大血管是眼动脉,眼球的血液就由它来供应,一旦把眼动脉都堵住,眼睛也保不住了。
为了保住眼球,医生只能栓塞完双侧颌面部数根知名动脉便结束。
多学科合作
林李嵩主任随即组织了一次院内MDT多学科大会诊,在各科室共同努力下,历时3个小时,完成了整个肿物的彻底切除。术中的出血量仅100多毫升。
切除肿物之后,林李嵩主任团队还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取下左大腿皮瓣,填到陆女士左面部,为其修复了缺损部位。术后1周,陆女士修复了面容,恢复良好出院。
■链接
动静脉畸形是由于胚胎或个体脉管系统发育异常,导致动、静脉直接吻合形成的血管团块,内含不成熟的动脉和静脉。动静脉畸形相对少见,但好发于口腔颌面部,占所有动静脉畸形的50%左右。病灶通常随身体发育而呈比例增长,可长期保持稳定,也可因外伤、青春期或孕期体内激素变化及不恰当的治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栓塞联合手术治疗仍是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推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