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一盒原价89元的进口巧克力,折后23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几乎是正价产品1~3折的小零食,只因为离保质期近——而且离保质期越近越便宜。看到这样的食品,你会买吗?
A:进口的坚果,一罐原价120多元,现在只要40多元。
B:哪买的?这么便宜,不会有问题吧!
这就是时下备受年轻人热捧的“临期食品”。口感没有变化,价格反而低廉。豆瓣平台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自2020年9月创建以来,4个多月吸引了近3万名网友加入。小组标榜“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许多网友在小组里“安利”自己购买过的临期食品、“踩到的雷”和身边的临期食品店。有媒体称:“临期食品已经撑起了百亿市场。”
临期食品可以吃吗?会不会影响健康、营养,要怎么选择?
保质期并非判定食物品质的“金标准”
A:部分商场也会设置临期食品专柜,折扣力度较大。每份临期食品会贴有“保质期临近”的标签。
B:购买临期食品,会不会被人侧目?
保质期是食品生产商对产品质量的承诺期,相当于“免责条款”,可以将其理解为“最佳食用期”和“此前食用最佳”。不过,食品的保质期并不等于食品的最后可食用日期。
食品卫生品质大多以微生物指标作为判断标准,保质期内的食物不应出现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如果食品本身没有滋生细菌,食品的保质期就可以被相对延长。
所以,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储存和包装状况,保质期内的食品如果储存不当,也可能提前变质。若存储得当,即使超过保质期一两天,也可以食用,只是口感可能会打折扣。所以,部分即将到达保质期的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金属罐装、冷链食品不宜购买临期
A:听说网上也有很多临期食品。感觉一年可以省下一个亿!
B:那倒不一定!很多东西也不适合临期吧。
并不是所有的临期食品都是“抢到赚到”。有一些食品,适合临期,有些则最好不要。
金属罐装食品、油炸食品等过了保质期后,可能出现如重金属超标、过氧化值超标等安全隐患,这种食物就只能抛弃处理了。
食用油:油脂会受氧气、水、光、微生物影响,会发生水解或者氧化反应,其中的过氧化物可能致癌。如果买了快过期的食品,最好就是及时吃掉。
生鲜等冷链食品最好不要等到临界期再买,由于储存环境难以一直保持低温,这类食物容易提前变质;若过保质期,就不建议再食用。
拿方便面来说,即使存放多年都不易腐烂变质,但却容易氧化不利于人体健康,所以最好在保质期内食用。
一些硬糖、口香糖、速溶冲剂、微波爆米花的味道都很稳定,比较推荐,临不临期从口味上是吃不出来的。
购买临期食品要注意什么?
临期食品虽处在保质期内,但由于存放时间相对较长,购买时应格外注意观察。可从食用品质和食品卫生品质,这两个方面来考察临期食品。食用品质包括食物的外观、颜色、口感、味道等,保质期内的食物在以上方面不应有明显的劣变。食品卫生品质大多以微生物指标作为判断标准,保质期内的食物不应出现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
所以,只要能确保在保质期内吃完,就可以购买性价比高的临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