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护士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倾听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老中青三代护士成长故事

↑陈华真悉心指导病人做肺功能检查

↑蓝秀梅(右)配合医生,为病人止血、缝合

↑姚海龙与写感谢信的患者合影

在病人眼中,护士是白衣天使,无微不至的护理帮他们赶走病痛,恢复健康。在护士眼中,他们自己的职业又是什么样?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在第110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倾听老中青三代护士对于自己职业的理解和那些背后的故事。

择一事业而终其一生

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有这么一群人,3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护理岗位上,从满头青丝到华发渐生,她们用真情为病患解除身心的痛苦,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实现了自己在提灯女神南丁格尔像前许下的庄重誓言。

“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择一事业而终其一生’,因为喜爱,一个劲儿向前冲就对了。”作为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老资格护士之一,陈华真在护士岗位已经走过了39个年头。在患者眼中,陈华真是一个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守护天使”;在同事们眼中,陈华真护理技术精湛,温柔善良,爱岗敬业,是“镇科之宝”。

从刚开始一个生命的离开,让她内心悲痛失声痛哭,到后来的心生怜悯,39年的临床实践,陈华真见过很多生死离别,也经历太多的无悔担当。

上世纪90年代,一位肝硬化晚期患者最后因消化道大出血而离世,鲜血沾满了大半张病床,家属吓得不敢靠近。为了让逝者能够体面地离开,陈华真征得逝者家属同意后,为其做终末护理。清洗、更衣、上妆……整个过程,平静、细致、充满爱,清爽干净的妆容让逝者看不出死亡迹象。家属看到后非常感动,用红包以示感激,被陈华真婉拒了。她说:“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够给予他永恒的洁净。”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心、修身、修为,疾苦总是暂时的,相信风雨后阳光依旧灿烂。”陈华真说,2019年3月对于她来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肺癌的确诊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然而,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同事们的鼓励帮助,让她很快走出阴霾。看到科室排班困难,做完手术仍在住院期间,她坚持将电脑带到床边完成科室的核算工作。

若有战,召必回!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武汉,作为第六党支部书记,她主动带领本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医院各项抗疫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尝遍酸甜苦辣, 看尽人生百态

喧闹的医院里,总有这样一群人,沉着冷静,帮助医生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安静的输液厅里,总有这样一群人,耐心细致,根据医嘱调输液滴速;飞驰的急救车上,总有这样一群人,轻言缓语,安慰患者、伤员……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急诊科护士。

蓝秀梅是一名80后,如今,她已是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总带教、抢救室小组组长,过硬的专业技能让她在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奖,这让科室年轻的护士们称赞。“跟着秀梅老师总能学到很多本领!”“她总是能不厌其烦地教我们。”这几乎是每一个她带教过的同事的评价。

做一个“有温度的护理人”,人文关怀精神在急诊护理中同样不可或缺,对每一个生命,蓝秀梅都怀着敬意和尊重。记得一次,一名从外地来的有精神异常的女子,家属用绳子绑着,衣衫褴褛,突然一不留神,女子挣脱开,在医院狂跑,头部撞伤。蓝秀梅赶到时,看到这对母女非常可怜,默默地为她们支付了外伤包扎医疗费用。得知她们还要去仙岳医院求诊,外面又烈日似火,生怕她们不识路再出意外,蓝秀梅又塞了200块钱给她们打车去仙岳医院。

“急诊科是医院重点窗口,急症、危症患者多,抢救频繁,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应急能力。”工作内外,蓝秀梅一直处于学习、实践状态,以保证自己和团队不断提升临床思维。

“在急诊这一方小天地中,我们见够了生老病死,尝遍了酸甜苦辣,看尽了人生百态。”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蓝秀梅总是用微笑面对一切,包括伤害。不管患者如何对她,她都从无怨言,耐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说起工作娓娓道来,聊起家人,蓝秀梅却满是愧疚。大部分时间,她都跟病友、同事在一起,陪伴家人特别少。

从想要“出逃”到倍感“自豪”

提起护士,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头戴燕尾帽、身着白衣、面带微笑、温柔细致的女性形象。如今这支白衣天使队伍中,也出现了不少男性的身影。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95后姚海龙就是其中一名。

“当初因为专业调剂,阴差阳错选择了护理专业,曾经一度想要转专业、转行。”姚海龙说,起初学护理并非自己所愿,情绪一度十分低落,家人和朋友带着“没出息”的异样眼光更是刺伤了他的心。

然而,自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他愈发发现男护士的众多优势和这个职业带给他的获得感,尤其是去年驰援武汉的经历。

由恐惧、担忧、害怕,到勇敢、坦然、坚定。这是姚海龙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心路历程。

出征前夕,不敢让父母知道的姚海龙与姐姐通电话,刻意把困难和危险轻描淡写,但姐姐的心却不由自主地揪起来。一向支持弟弟的她却破例反对了:“那么多人可以去,为什么一定要你去?”

“姐,打小你都懂我。我是一名男护,年轻没有负担,无论是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最优选择。现在湖北疫情严重,总得有人去吧,我不想等到全国疫情都严重了再来后悔。”电话那头,姚海龙乐观而坚定。姐姐妥协了。

次日,姚海龙如愿随大部队抵达武汉。然而之前设想的种种困难,一遇到现实,都显得太过“肤浅”。

戴上口罩、手套、鞋套和护目镜,套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有时闷得让人窒息,要大口呼吸才能缓解;护目镜上起雾不能擦拭,只能靠不停走动来保持清晰;在工作时间内喝不上水,4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上洗手间。一天下来,脱下防护服浑身湿透,手被汗水泡胀,脸上也有深深的勒痕。

虽然刚入职一年多,但姚海龙表现得像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他悉心地给他们擦洗身子、喂食饭菜。每一件工作,他都完成得一丝不苟。作为队伍中的男子汉,他总是会照顾队伍中的女同胞们,主动承担起护理病危患者的任务;平时休息时,他也总是积极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帮助医疗队搬运物资。他说:“男生要有男生的担当。”

如今,姚海龙已被调到ICU工作,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成为看护危重病人的不二人选。“这份职业不应根据性别来定性,男性为护理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姚海龙说,现在他更加笃定自己当初的坚持,为自己从事的是守护生命的工作而自豪。

(廖小勇 李晓兰 汪韵雪)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