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回家吧,没钱了,能活多久算多久。”前几天,躺在福建协和医院血液科重症病房病床上的傅晓森突然对妈妈苏小燕说。苏小燕有些吃惊,草草安慰了一下儿子,就走出病房,一到走廊就绷不住了。
3年时间,病情急变,无数次病危,男孩都没放弃,这次是他第一次主动提出放弃。这也是苏小燕第一次在医院失声痛哭。
“她比很多男人都坚强”
苏小燕在走廊痛哭的消息,在福州病友群里悄悄传开了。
他们来自泉州南安。2018年暑假,傅晓森小学刚毕业,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20年5月,晓森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年多来,晓森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关,总计开销超过百万,其中移植后这一年花费近70万元。庆幸的是孩子懂事乖巧,十分配合治疗,社会爱心人士一再支持和帮助,让一家人得以在福州支撑下去。
病友们都对这对母子印象深刻:在照顾孩子之余,苏小燕常常参与公益活动,帮病友煮饭、送饭、取药。
病友叶爸爸说,女儿刚确诊为白血病时,他觉得这病是治不好的,睡在重症室外犹如行尸走肉,是苏小燕主动跟他聊,让他心里没那么难受。现在女儿疗程过半,日子渐渐有盼头了。晓森一家却还在熬着:“这个女人比很多男的都坚强!”
爱笑男孩第一次想放弃
本想着移植完快一年可以回老家继续调理,没想到5月10日,晓森突然出现口腔、皮肤、肠道合并排异,每天花费10000元以上。
“妈妈,我们不治了,我们回家吧!”前几天,晓森第一次流露出想放弃的念头。
原来,他每天都会查看妈妈手机里的余额。那天,仅剩个位的余额,像是对他之前努力的宣判——他累了,不想再让妈妈操心了。
移植后的孩子需要服用激素药物,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很多孩子会出现暴躁、打人的情况。但病友们看到晓森,总是很安静,即使情绪不好,也只是沉默。
病友子寒妈妈说,苏小燕在病房里待不住,后来苏小燕告诉她,因为在病房里,儿子总是要刻意笑给她看,她会更加无力,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妈妈。
病友把省下来的钱捐出来
病友中有句话:移植有价,排异无价,肠排要钱。目前,晓森的口排、皮排反应已逐渐消退,但后期治疗肠排仍至少需要20万元。目前,在医院的花费一天至少1万元,这一家已经再度山穷水尽。
病情危重,为了取得特效的抗排新药,血液科杨婷主任紧急联系在上海的同仁;临时找不到志愿者,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秘书长林斌就亲自赶往上海医院取药;病友间奔走帮忙:380次转发,1000多次捐赠,10元、20元、100元、200元……还有外地的家长,省下住旅馆的钱住车里,把房费省下来帮助晓森一家。
“你不许放弃!这么多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在为你的事操心,你要好好活着,长大后把爱回报给社会!”苏小燕把每个捐款人和金额都记在本子上,把本子和大家加油打气的留言给晓森看,晓森的心情明显好多了。
傅晓森,你给我挺住!
26日上午8点44分,记者收到晓森妈妈苏小燕发来的消息:感谢,感恩福建卫生报的报道,也感恩战友们的帮助和祝福,感谢社会爱心人士,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
截至5月25日晚8点,苏小燕共收到近13万元“救命钱”。她暂时不用每天为了医药费发愁了。言谈间,语气轻松了不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杨婷说,目前,晓森已经用了抗肠排的新药,腹痛、腹泻的症状减轻了,也不再便血,情况正在一天天向好。
泉州惠安的公益人小马哥以个人的名义为晓森筹款。
上周,他到福建协和医院对接救助项目时,无意中看到在走廊痛哭的晓森妈妈。他就一直记挂在心。
看到福建卫生报的报道后,他在朋友圈发起爱心接力,12小时筹到了276笔爱心捐款,共计6万元。
福建卫生报曾帮助过的陈伟杰爸爸,也在捐款人之列。住院时,有一种药买不到,晓森妈妈就把多出来的一盒专程给他送了过去。
还有很多像陈伟杰爸爸一样的“战友”看到文章后,私信医生捐款。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最难的一关,也可能是最后一关。”“傅晓森,你给我挺住!”
见惯了生死的医生,也有感于晓森母子的故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甲乳外科的程思贤医生给晓森妈妈捐了款:“晓森的懂事和细腻让我破防了,还有病友间的相互取暖,志愿者的仗义出手都让我感动。”
我们知道这关很难,但我们陪着你过,晓森,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