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一众专家学者就此议题,达成共识:“60分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与会的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在某次采访中解释了这个观点:所谓“60分的父母”,是指既不要对孩子完全不管,关注度也不要超过60%。
当孩子成为目光中唯一的焦点,极易陷入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地步。一旦拎不清自己究竟过的是谁的人生,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会让孩子一心逃离。
亲子关系中要有“留白”艺术。
可以包办生活
无法包办命运
在纪实节目《变形记》中,一个叫刘思琦的女孩曾引起网络热议。
她成长于大城市的富裕家庭,父母秉承“富养”的教育理念,几乎包办了她的一切:
“妈妈帮忙穿衣服挽裤腿”、“姑姑帮忙剪指甲”、“连吃饭也要二姨姥喂”……以至于16岁的她,生活无法自理,让观众直呼“巨婴”。
比起生活上的“巨婴”,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不断奶”。
一些成年人,总是要求他人处处礼让,一不如意就崩溃跳脚;在作决定时毫无自信,在择校、择业、甚至择偶问题上,都要求父母拿主意……这大多是由于孩童时期被过度呵护,习惯了享用“成品”。
英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件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
无微不至的保护,看似能免于伤害,却也让本该被风雨雕琢的璞玉,在“用进废退”中,渐渐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来的阵痛,总要来——别忘了,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你的羽翼,独自面对广阔世界的善与恶。
亲子之间
理应亲密“有间”
一位母亲,在家中安装了摄像头,只为随时监视一年级的女儿是否按时看书。
她还通过摄像头的对讲功能,冷不丁对女儿喊话:“坐直一点”、“你在看什么书啊?”、“怎么又在看动画片?”
很多父母眼中的亲子关系,等同于“附属”。孩子的一切动向,必须掌握在手;亲人之间,不必谈隐私与边界。
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成年人的社交场域,你是否会感觉被冒犯?儿童在幼儿时期已经有了自尊心。正如树苗无法在逼仄的罅隙中伸展枝桠——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禁制,留一些空间,像对待朋友一样,与之平等相处。
这样的自由,或许才是成长所需的土壤。
你的理想
并非孩子所想
电视剧《小欢喜》中,有一幕堪称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缩影。
高三学生乔英子崩溃到要去轻生,她站在河边与母亲对峙时,喊出积蓄已久的怨念:“你就是想为我好,这都是你想的,可你想过我心里要什么吗?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孩子天生就是爱父母的,他们会像完成KPI一样,努力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将自己塑造成所谓“完美孩子”的同时,也意味着要压制或放弃一部分自我,比如爱玩的天性。
任何一根弦,都有紧绷的限度。超过阈值,物极必反,就会出现裂痕,变成青春期的叛逆,或是日积月累后的情绪崩塌。
格非说,人一生最美好的就是做小孩的阶段,但当时小孩不知道,只有大人知道。迫不及待地让小孩迅速变成人,非常残酷。
所以,父母理应明白,孩子,不是谁的依附品,也不应该成为父母意志的完美实践者。撇开一切身份标签,他/她首先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决定人生走向的权利。与其用私人化的标尺,强作诸多限制,不如给出更多信任与掌声,在必要时提供帮助支持,也不忘适时退居二线,将“方向盘”交予孩子掌握。
正如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大师温尼克特所述:“孩子开始接触社会性的事物,逐步扩大和适应自己的社交圈,此刻父母的角色也需要缓慢地转变,他们应该不断给孩子更大的心理空间。”
无论父母,还是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亲自探索,彼此并肩相扶,努力过好生活的当下,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郑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