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剑云
6月7日上午,福建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门诊迎来一位100岁的老人家,表情十分痛苦。夏印主任医师问诊了解到,老人家有高血压病史10多年,近两年多来双侧小腿,尤其膝盖以下麻痹、疼痛,行走困难;一周前,老人的左脚拇指内侧出现破溃,感觉消退,整个左腿疼痛加剧,疼得睡不着,整夜整夜坐着熬到天亮。起初,老人还未引起重视,以为是“老寒腿”,疼了一周,受不了才就医。
夏印为老人体检发现,他的左足已经严重感染,当即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坏疽”将老人收入院。
检查发现,老人左脚的拇指已经坏死,甚至已经生蛆。
6月10日,在麻醉科、导管室、ICU等多学科医护的协助下,血管外科在全麻下微创开通了下肢血管,使老人的足部血供恢复,保住了濒临截肢的腿,清除去坏死组织,目前老人恢复良好。
【科普时间】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随着年龄增长,腿脚不便是自然现象,但也要注意,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导致血管闭塞后的典型症状。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当血中的脂质成分沉积,造成管腔狭窄,通往下肢的血流减少。当血流供应不能满足肢体运动时对氧的需求,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最初表现为肢体发凉、发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最后发展成溃疡、坏疽等症状。
好发人群与高发季节
这类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具有吸烟习惯的老年患者是高发人群。
一般于秋冬季高发,但入夏后,这类疾病的患者也不少。夏季发病,多与夏季活动增多、出汗增多,导致的下肢供血不足,以及室内室外温度变化大,导致下肢小动脉痉挛,引起下肢缺血加重等情况有关。
因此,夏季也要加以防范。
日常预防,减缓下肢血管堵塞
一旦出现腿疼,特别是伴随下肢麻木、发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进行治疗。
建议有相关症状的人,日常做到:
1.吃东西口味要清淡,养成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习惯。
2.少饮酒、不抽烟,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体重。
3.常常做踮脚尖的动作,将脚跟离地抬起,用脚尖来支撑身体,保持约2秒后落下脚跟,站稳后再将脚跟抬起,重复进行,可减缓下肢血管堵塞。
4.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下肢血管常规彩超,检查是否有斑块形成,以便及时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