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近些年来,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且有逐渐年轻化的态势,肠镜作为发现肠道疾病的“救命”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拿到肠镜检查报告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呢?
听听本报健康大使、福建省老年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曾庆新副主任医师对于肠镜报告单的解读。
40岁后肠息肉患病率可达30%以上
肠镜检查一般是看三种疾病,一是出血性疾病,二是炎症性疾病,三是肿瘤性疾病。一般来说,出血性疾病、慢性炎症及肿瘤并不常见。
在肠镜报告单中,最常见的字眼莫过于息肉,在40岁以上人群中,肠息肉占到了30%以上。面对如此常见的肠息肉,是否都要一切了之?
肠黏膜上有突出物都可被称为息肉,它又可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
非腺瘤性息肉不易恶变,不用太过紧张。一般医生在做肠镜时,看到比较大的单个增生性息肉可能就直接在内镜下摘除了。如果息肉比较小,数量又比较多,可以先做个病理活检,如果病理检测结果没问题,就不需要切除那么多息肉。
如果报告单中提示有腺瘤性息肉,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
因为腺瘤性息肉是肠癌早期,容易恶变,它们可具体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更变程度最高,发展最快。
通常在内镜下发现腺瘤性息肉,都要尽早切除。如果直径小于0.5cm,可以直接在内镜下切除或电凝。如果腺瘤性息肉比较扁平,直径超过1cm,需要进行内镜下的黏膜剥切术。如果腺瘤性息肉已经癌变,浸润到肠道基层,内镜医生就无能为力了,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干预。目前绝大多数的进展期肠癌患者是可以通过微创进行治疗。如果是非常晚期的肠癌病人,或者有转移的病人,可能就需要通过传统的开放手术进行治疗。
定期复查不可少
息肉发现或切除后,还需要定期做个肠镜复查,即使这些息肉并没有危害性。
曾庆新指出,再高明的内镜医生有时做肠镜也会漏诊,这不仅与医生的细心程度有关,还因为有些息肉太小,长得部位太隐秘,那么一次检查往往不可能发现问题,所以需要定期复查。否则5~10年后息肉可能摇身一变,发展成为肠癌。
一般来说,增生性息肉可以3~5年复查一次,若是多发型息肉,或是癌前病变,就要一年复查一次。如果两次复查都没有问题,可以延长至3~5年复查一次。
肠息肉的发生和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从现有研究结果看,长期食肉过多、低纤维素饮食者肠息肉发生率较高;长期便秘、排便不规律也会诱发肠息肉的形成。
“要减少肠内长息肉的概率,关键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增加植物纤维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大便排出。”曾庆新说。
有症状肠镜却提示未见异常?
有些人很纳闷,明明平时有腹痛、腹泻的症状,可做完肠镜却提示未见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有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肠动力不足或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也可能与心理压力大、精神焦虑、紧张有关。如果上述情况都排除,就要考虑肝胆、胰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