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泉州申遗背后的故事

骨伤技术沉淀 医院助力申遗

2017年9月,陈长贤(左)向泉州市申请世界遗产评审专家Jeremy Green介绍泉州“活化石——南少林正骨”文化发展

□通讯员 张沼婢 黄玲艳 王诗莹 丁思琳

7月25日,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此次泉州市“申遗”过程中,泉州市正骨医院让世遗专家们见证了传统中医力量。

十分钟中医疗法,有效缓解病症

2017年9月,正值泉州文化申请“世界遗产项目”的审查资料准备进行时,陈长贤医生突然接到市政府关于为来泉“申遗”考察团提供医疗保障的通知。

原来,76岁的南澳考察团专家杰瑞米·格林(Jeremy Green),因先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在泉州考察行走困难,时而坐着轮椅,时而拄着拐杖。

陈长贤医生运用针法与南少林手法相结合的中医疗法,只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便有效缓解了杰瑞米专家的病症。

2018年,一位来自非洲、60多岁的世界遗产专家腰腿不好行走不便,攀爬至圣墓考察点时,考察不得不中止。

陈长贤一套诊疗方法操作下来,专家的腰腿变得利索有力了许多,他大手一挥道:“我们上山走一趟!”

实力源于闽派骨伤技术沉淀

泉州的武脉,最早可追溯至西晋“衣冠南渡”,中原各种文化涌入。唐显庆六年(661年),少林十三棍僧中的智空和尚南下泉州,传授少林禅宗,习武者与泉州武术理论相融发展,形成南少林武术文化。

在民间,泉州人只要有跌打损伤、筋伤脱臼、骨折等问题,都会先求治于习武之人,特别是农村地区,也因方便及时,疗效显著,颇受人们欢迎。因此,在泉州,武术与骨伤的治疗关系十分密切,“医武结合”共生共存,成了泉州乃至习武地区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陈长贤介绍,上世纪40年代,泉州市正骨医院还没建立时,泉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四条街,都各有武行兼医骨疗伤的药堂。1955年,正骨医院老前辈会集一起组建泉州市第五中医骨伤联合诊所,即泉州市正骨医院前身。

百年闽派骨伤医学的沉淀,无论是平时的患者就诊,还是重要的医疗保障,都发挥了作用。

近年来,医院不仅有名扬四海的“正骨八法”,医院的“正骨吊膏”“廖氏正骨”“庄氏骨伤”和“张氏正骨”等均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到中秋、新春等传统佳节期间,不少华人华侨、海外学子回泉州除了走亲访友,还会“回家去找正骨医院医生瞧瞧”,大小筋骨伤、颈肩腰腿痛,多少老华侨最信赖的,还是家乡的正骨医院。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