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暑去秋来:谨防感冒 祛湿润燥

23日迎来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自此炎热渐消,暑气渐止,清风送爽拂面至,暑去凉来好个秋。

处暑后天气逐渐转凉,尤其昼夜温差较大,要及时添衣谨防感冒,并注意祛湿润燥。

此外,还应忌饮食寒凉、少吹空调电扇,气温偏低会加重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还会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等“筋骨病”。

宜健脾祛湿润肺

今年的夏天降雨频繁,意味着入秋后湿气会加重。中医认为湿易伤脾阳。一旦脾阳受损,就会脘腹胀满、胸闷欲呕、大便稀溏等症状。

食材里加点白扁豆、炒薏苡仁等药食同源的食物。白扁豆味甘,微温能健脾化湿,可用于大便溏泻,同时应忌贪凉冷饮、生鲜瓜果。

此外,秋天燥易伤肺,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哮喘、气管炎、肺炎等。处暑除了要祛湿外还要润肺,秋燥不是真正的火,而是虚火,要用凉润之品,滋阴润肺。

人们经常在秋季喝的梨汤便是很好的润肺食物,一个带皮梨去核后加水800至1000毫升放在养生壶里煮水代茶饮。

春困秋乏要养阴

这个时节,容易出现入睡困难而且睡眠很浅,白天感觉身体很困乏,这其实就是“春困秋乏”的表现。

人们常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即便一个夏天没生病,但经历了苦夏的消耗之后身体也会虚三分,再遇上节气转换时,就容易出现阴不足以敛阳失眠的表现。

中医常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之后真的要开始养阴。养阴的关键在于增加水分的补充也要注意清补,常用食物有山药、石斛、莲藕、银耳、百合、梨等。

食谱

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可使结核病患者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鸭子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

梨粥

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凉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本报综合《北京晚报》、《福建日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