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芳 见习记者 叶羽舒 苏维德/图
老人喜欢给孩子睡扁头型,年轻父母喜欢给孩子睡椭圆头型;
老人常追着孩子喂饭,年轻父母喜欢让孩子自己吃;
老人总怕孩子太瘦,年轻父母怕孩子太胖
……
这些都折射出当代养育孩子的现状——隔代抚养的困惑与分歧。
8月27日下午,福建省计划生育协会开展第三期“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专题直播,普及隔代抚养的沟通技巧,缓和家庭成员之间因孩子教育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下面来看看专家们都分享了哪些干货吧!
80%福建家庭涉及隔代抚养
郑建明指出: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隔代抚养非常普遍。福建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50%的家长白天将孩子托付给长辈,晚上自己回来再带;30%的家长将孩子完全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自己一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见一次孩子;经济条件比较好的、10%的家长将孩子托付给保姆;只有剩下的大约10%才是爸爸妈妈亲自带孩子。
隔代抚养好不好?
利:
黄林娟主任指出,隔代抚养给忙碌的年轻人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重要的是三代同堂的成长环境能让孩子有更多学习交往技巧的机会,让孩子更容易体会到什么是感恩、孝敬和协商,更容易进行生命意义教育。
弊:
郑建明也指出隔代抚养可能存在的弊端。老人家虽然抚养孩子经验丰富,但是也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例如:让孩子睡硬枕头,改变头型;担心着凉,大热天给孩子穿很多衣服;认为孩子白胖就好,习惯不停地喂食等。其次老人家会忽视规则的建立。在溺爱和宠爱的基础上易迁就孩子,以至于有些孩子不遵守规则,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独立性差。再次,老年人虽然喜欢和孩子一起玩,但体力有限,会对孩子的“探索”造成限制。
友善而坚定
和而不同是妙方
正确的教育不是骄纵,不是控制,不是摇摆不定,而是民主温和。友善而坚定地陪伴孩子,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态度和善地对待孩子,但是内心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原则,不能对孩子妥协!先在自己心里进行区分,对于原则性问题(打人、咬人、电梯里蹦跳,不坐安全座椅等)必须严格执行,但是沟通态度需要和善。
此外,两位老师都特别提到,父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谈教育。
爱的表达方式有不同,两代人互相理解很重要。
黄林娟主任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妈妈让他把食材放微波炉里加热并取出。奶奶却反对,怕孩子烫到。妈妈和奶奶观点不同,该怎么办?
黄主任的答案是不妨多问问孩子。孩子会明白,奶奶是怕他受伤,妈妈是希望他成长,两个人都是爱,只是方式方法不同。可以由孩子和奶奶说:“我可以自己做。”如果奶奶还坚持,那可以在奶奶在场时尊重她,她不在的时候再让孩子自己来。
父母带娃是本分,长辈帮忙带娃是福分。
遇到观念不同,年轻人首先要去寻找老人家善良的动机,发现他们的亮点;其次我们要丰富和老人家沟通的方式,不是只讲大道理或者胁迫他(她),可以让他们看一些视频;最后我们可以借助外力,比如其他开明的同辈或权威人士的说法,避免面对面起冲突。
冲突并不可怕,要在冲突中共同学习成长。
做好那块“夹心饼”
读懂爱的“密码”
伴侣和老人家经常为孩子的问题发生争执,怎么办?这是每个隔代教育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
郑建明认为,处理这类问题有一个原则,即先处理情绪。做好“夹心饼”是需要智慧的,丈夫处理好情绪之后才能处理好太太和妈妈之间的关系,要看到两个人背后不同的情绪需求。不能当着一个人的面说另一个人的不好,不能够说谁对谁错,否则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糟糕,当然也不能回避问题。也可以适当买一些小礼物作为调节气氛的润滑剂。
黄林娟主任提醒,爱的表达有五种方式:
言语的肯定 比如你很棒,这件事你做得不错
肢体的接触 比如拥抱,亲吻
温馨的时刻 比如饭后散步、一起外出吃顿饭
精心的礼物 比如送花、买礼物
服务性的行为 比如亲手做顿饭
每个人爱的表达是不同的,了解身边人爱的“密码”,对症下药,更能做好那块“夹心饼”。要是不懂的,可以多听他人的抱怨。比如奶奶老抱怨媳妇不省钱,那说明奶奶不喜欢昂贵的礼物,那么下次哄她开心,可以不买花改为买菜或者亲自做顿饭;比如妻子说你不关心她,你可以试着问问她喜欢什么样的礼物,也许买瓶香水或化妆品,就能让她感到温馨。
人与人相处就像银行,有存有取,学会正确的存钱方式,存的比取的多,才能让爱不破产。
孩子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高质量的养育方式值得所有人进一步学习与思考,这也正是福建省计划生育协会特别举办一系列“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专家访谈节目的初衷之一。
为进一步做好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我们将继续把上述专家的讲座视频放在福建卫生报媒体平台上,以便大家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