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好久没联系,我是15年前患急性白血病,您帮我做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小邱(化名)呀!我想跟您咨询一下,我做过这个移植手术现在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会不会有影响?”这是漳州市医院血液科主任林聪猛接到了多年未联系的一位患者的来电,这位患者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疫情防控期间,这样的电话好多。久违的联系中得知患者这些年的状态良好,恢复健康后还坚守在自己的医疗岗位,林聪猛表示很是欣慰。
林聪猛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副院长、血液科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漳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长期扎根临床一线,有较丰富的临床诊疗、科研及教学经验,尤其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肿瘤的诊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及血浆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有较深入的研究;2006年率先在漳州市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填补漳州市在此项目上的空白。先后主持并参与省、市多项科研立项,获漳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先后荣获“漳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医疗专家”“漳州市青年科技奖”“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漳州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漳州市医院优秀管理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采访时,林聪猛谈起自己的从医之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少年时,当教师的母亲身体不太好,经常需要到医院去看病,陪伴母亲的次数多了,接触的医生也就多了。“医患之间的托付,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医生通过患者的描述就能判断病情,这些对于少年的我都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仿佛这些都在冥冥之中指引着我走上医学道路。”
比起高超的医术,林聪猛觉得做人更重要。要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站在家属的立场思考、交流。2006年底,血液科接诊了一个年仅19岁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当时正处于叛逆期的患者对父母的叮嘱显得十分不耐烦。林聪猛多次与患者交流谈心,规划未来,给了他更多的信心配合接受了治疗。“这个小伙子我们现在还经常联系,他已经结婚了,在准备生孩子之前还咨询过我手术有没有影响,现在也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患者能够治愈过上正常的生活,可以说是林聪猛最大的动力。“我和我的很多患者及家属都像朋友一样,有一些病人遇到与治疗无关的问题也愿意与我交流。” 林聪猛笑谈道。“医学也有很多再努力也无奈的时候,只要你真心付出,注重沟通,是会得到理解的。几年前有一患者成功进行干细胞移植,但后期因感染不幸走了,虽然结局不好,但家属在办完患者后事后还是打来电话感谢我们的付出。”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也是林聪猛坚守初心的动力。
作为科室主任,他始终要求科室医生和带教的研究生“先做人、后做事”,要做一名真诚、有“正气”的医生,要学会团队协作。2020年,林聪猛任职漳州市医院副院长,尽管忙碌,他依然坚守临床一线,经常与病人及家属面对面交流,多鼓励、多沟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大概形容的就是他这样的医生。他用自己的爱与坚守,架起医患“心”的桥梁。
(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