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霜降养生,为进入冷冬预热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变冷,常有冷空气侵袭,昼夜温差变化大,因此要做好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十分重要,可以为进入寒冷的冬天预热。

霜降时节如何保健养生?听听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何海花主治医师怎么说。

适时添衣,保暖防寒

霜降时期早晚温差大,时冷时热,经常会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为预防“贼风”侵袭,需随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以自身感觉不冷为准。

建议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霜降后要减少秋冻,注意保暖。此时节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心脑血管等疾病复发的高峰期,有上述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冻。

有哮喘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

对于患有关节炎的老年人而言,若“老寒腿”发作,可做一个盐袋加热后局部热敷,缓解疼痛。

适度锻炼,强身健体

适时有度的体育锻炼,可增强抗病能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可以选择瑜伽、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广播操、慢跑、散步等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

心静平和,远离悲秋

秋风冷雨,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调摄精神养生。应有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

秋补宜平,滋阴润肺

此时节仍以燥气当令,表现症状为唇干、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肌肤干燥甚至会出现皲裂。

预防秋燥,关键在于养肺润燥,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原则,在出现上述症状时,除了要多喝水、多吃果蔬、避免辛辣食品刺激之外,一日三餐也可适当煮些滋阴养肺的粥来喝。

可视个人症状选择滋补肺阴、清除燥热的银耳、百合、山药、枸杞、莲藕、莲子、麦冬等药材或食物入粥,以防止干燥的发生。

合理地安排起居,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睡能养阴,早起的时间呼吸新鲜的空气,能舒心养肺,还能保证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粥品 茶饮

麦冬粥

材料:麦冬10克,大枣2颗,冰糖5克,白粳米150克。

做法:将白粳米、麦冬、大枣洗净后放入锅内,加水,猛火煮开,再用小火煨至米烂、粥稠,最后加入冰糖便可食用。

功效:养阴生津。

百合粥

材料:鲜百合30克(干百合碾粉2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鲜百合掰开洗净,与糯米同入砂锅内,猛火煮开,再用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加冰糖即成。

功效:养阴润肺,宁心安神。

荸荠肉片

材料:猪肉100克,荸荠200克,油、老姜、香葱、淀粉、盐各适量。

做法:1.猪肉切薄片,荸荠去皮切片,老姜切片,香葱切寸段;2.肉片中放盐、淀粉抓匀;3.锅中放油烧至六成热,下肉片滑散;4.下荸荠片、加盐稍炒,下葱段、生姜合炒,起锅装盘即可。

功效:健脾滋阴润肺。

菊花人参茶

做法:选取菊花干花蕾4~5颗,人参10~20克。将人参切碎成细段,与菊花一起用热水加盖浸泡10~15分钟即可。

功效:清肝明目。

桑叶枇杷叶茶

做法:取桑叶、枇杷叶各5克,先将中药材置入纱布袋,用500毫升热开水冲泡,闷约10分钟后,再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化痰止咳。

应季养生,穴位常揉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方法:每天搓揉迎香穴两分钟,常念呬(“嘶”音)字。

功效: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在内踝尖和跟腱的凹陷处。

方法:用双手大拇指对此穴位按摩,也可以用光滑的木棍按揉,注意力度轻柔,不能过度用力,以免伤及皮肤。

功效: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中脘穴

位置:中脘穴在上腹部,肚脐中间向上四寸部位。

方法:把双手重叠在一起,按压在此穴位上,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分别按摩100圈。摩擦时让手掌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脂肪和组织做小范围的旋转动作,一直让腹腔产生热感为度,尽量饭后30分钟按摩,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恶心和疼痛。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方法:用大拇指对足三里穴进行点按,由于小腿皮肤比较厚,可以适当增加力度,点按5~10分钟,以酸胀为度。

功效: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