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我死后,我的遗体将捐给医学院校。我希望医学生能在我身上多做实验,多攻克医学难题,不断攀登医学高峰,通过学习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
这是一位90岁老人十多年的夙愿。他做到了。
他的弟弟周尔和捐献了遗体,妹妹周永珍在武汉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
说服家人捐献遗体
对家人来说,周与燊一生温柔敦厚,对妻儿格外开放包容。但对要完成之事,却总是格外执着,其中一件,就是捐献器官和遗体。
周与燊出生于1931年,1949年参加工作。“文革”前是名法官,“文革”结束到南平的工商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2005年,《福建省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公布。周老在报纸上看到,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并把新闻刊登的内容复印了好几份给家属传阅,号召家人也参与遗体捐献。
2014年11月,周与燊79岁的弟弟周尔和因突发脑梗在建阳去世后,周与燊说服了家人,捐出了周尔和的遗体。
弟弟刚离开没多久,妹妹周永珍也因胰腺癌离世,享年82岁。周与燊和外甥、外甥女们讨论再三,家人决定捐出周永珍的遗体和眼角膜,将她的头发和生前用品做了个“衣冠冢”。
“太姥爷去给医学生上课了”
周与燊的女儿周潭榕说,2005年,父亲把《福建省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复印了好多份,给四个子女都发了一份,还逐条研究,给他们讲解。
因为先后在两地生活,周老先在建阳的红十字会登记了遗体捐献,来福州后,又在福州市红十字会登记。为了能实现捐献的愿望,他还多次找家人来开会,甚至拟了一份捐献器官同意书,让家人签字盖手印。
刚开始,家人们都很不理解: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一个劲地说死后的事?直到周家兄妹两人先后成功捐献遗体,家人们才明白,周与燊是很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件事。
“他就怕我们不同意!这几年他身体不好,却还是隔三差五提醒我们,不要违背他的意愿。这是他一生最牵挂的事,我们怎么忍心违背他的意愿呢?”周与燊的老伴吕美兰说。
在简单的告别后,周与燊的遗体由福建医科大学接收,被捐赠给医学院,用作教学,为医学科学事业做贡献。
“知道太姥爷去哪里了吗?”
周潭榕问3岁的小孙女。
小女孩一脸自豪地说:
“太姥爷去给医学生上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