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泉州1.3公斤“巴掌女婴”患先心病
医护人员“豆腐上雕花”救命

刚出生时,身体仅有“巴掌大”,体重只有1.3公斤的早产儿琳琳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房的暖箱里,这个瘦小却坚强的“早到天使”带着不完美的心脏来到这个世界上。

所幸,来自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的医护团队通过多学科诊疗(MDT),为小琳琳架起了生命之桥,通过动脉导管结扎手术将她从死神手中夺回,目前小琳琳恢复状况良好。

“巴掌女婴”患先天动脉导管未闭

刚出生的琳琳仅有1.3公斤,出生不久就逐渐出现气促、发绀,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只能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无法撤离呼吸机。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其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

琳琳因直径约4.5毫米粗大的动脉导管造成大量的血液左向右分流,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动脉导管无法闭合,肺充血及心脏扩大明显,已引起了严重的肺动脉高压,且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针对此类病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实行动脉导管结扎。

“就像是在豆腐上雕花,还不能弄坏豆腐。”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心脏外科何伦德主任医师介绍,手术的难度非常大,琳琳年龄极小、体重轻,每个器官都非常纤细脆弱,心脏只有鸽子蛋大小,对外科医生都是巨大的挑战。经多学科会诊后,医生决定为琳琳实施动脉导管结扎术。

很快,一场“巴掌女婴”生命保卫战拉开帷幕:新生儿科医护精心呵护,做好术前的管理;麻醉科医师快速诱导麻醉,并迅速建立动、静脉监测通路,术中严密监测血气、电解质,与新生儿科医师配合,保证了内环境的稳定。小宝宝胎龄小,体重低,切口小、组织脆弱,外科医生则需要在有限的操作空间中结扎数毫米粗的动脉导管,犹如豆腐上雕花,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大出血。

这一场硬仗,多科精兵强将通过密切配合,凭借过硬的实力攻关克难,精细操作,顺利地完成手术。术后,琳琳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生命体征平稳,目前良好恢复中。

20例1.5公斤早产儿“先心病”手术见证实力

自2016年以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已经成功完成多例极低体重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2018年12月,早到的小天使铭铭(化名)在妈妈肚子里还不到七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呱呱坠地了。出生三周体重仅1.1公斤,他被确诊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在医院成功接受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手术后体征较平稳。该患儿是福建省小儿心脏外科体重最小的手术患儿。

该院心脏外科团队已完成20例1.5公斤以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此类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医疗水平的提升,为区域更多低龄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保驾护航。

“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何伦德说,外科结扎手术治疗是有效手段,此类手术患者年龄小、体重轻,常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病情重,需要经验丰富的团队进行手术及围术期管理,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之一。他提醒,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佳手术时间是1岁以内,手术成功后,患儿能与健康孩子一样成长。

小儿外科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在王祖耀副院长领导及曾洪飚主任带领下,近年来加强普通外科(胃肠、肝胆胰、基本外科、实体肿瘤等专业)、泌尿外科、新生儿外科、心胸外科、骨科等亚专科发展,年手术量3000例左右,微创手术量占比65%左右。其中小儿心胸外科专业近年来已完成超过500台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主动脉缩窄,法洛氏四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三尖瓣下移畸形等复杂先心)及胸外科手术(胸腔镜下食道闭锁手术、脓胸清除术,腹腔镜下胸骨后疝修补术、漏斗胸矫治术及胸腔镜下膈肌折叠术等),达省内先进水平。2019年以来,成功开展了新生儿、儿童ECMO术14例,达省内领先水平。

(张鸿鹏)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