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
“有一种病叫“鹦鹉热”,这种疾病起病隐秘,进展迅速,持续高热,不可小视。”福清市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明诚说。
福清50岁的刘先生,半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气喘,浑身乏力、全身疼痛等症状。起初以为是天气突变,温差大引起的,就自行前往买了一些止咳药、感冒冲剂服用,但咳嗽没有缓解,还伴随持续高烧不退,最高达40℃,他才前往福清市医院就诊。
检查CT提示肺炎,但按照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而后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陈明诚发现,刘先生的症状与该科近期连续收治多名肺炎患者的患病条件相似。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刘先生是一名饲养画眉鸟的拥趸,基本上每天上班前与下班后都会带着画眉鸟,有对其进行投食等亲密接触,晚饭后习惯性地“遛鸟”。
刘先生与科室其他几名肺炎患者一样,他们中间居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禽类。其中一位患者饲养孔雀,一位患者饲养画眉鸟、鸽子,两位患者家中养有家禽,三位患者曾接触过病死家禽。
经过病原学检查,导致疾病的“元凶”正是一种名为“鹦鹉热衣原体”的微生物。
也就是说,刘先生感染了“鹦鹉热”。
治疗进退维谷时,从生活环境着手
陈明诚表示:“对于发热、肺炎病人来说,病史采集尤为重要。在治疗进退维谷之时,医生还是要从患者的生活环境、起居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着手。例如如果去山林草丛,需注意恙虫病;如果晒稻谷、种蘑菇,有可能过敏性肺炎;如果酗酒,可能有吸入性肺炎;接触流感患者,可能为流感发热;如果淋雨,可能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如果平时关节痛,可能是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热;还有一些接触动物而感染的疾病。”
找到病因,接下来治疗就胸有成竹了。很快,刘先生病情都逐渐稳定,痊愈出院。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
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以后发现许多鸟类均可受染本病而感染人类,故认为称鸟热更为合适。
有哪些传染源
带菌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
禽类及其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家禽市场、鸟类集散地点、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以及信鸽调教基地等。养鸟人士在清洁鸟笼、清理鸟粪、投喂饲料或抚摸爱鸟时,就有可能被感染。
人际间传播虽有报道,但较为罕见。
易感人群
人体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以30~60 岁多见。有报道称本病明显多发于男性。
伴随饲养宠物热的兴起,人禽共居现象日益增多,给本病传播创造了条件。
从事禽类、鸟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等工作的人员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