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B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第四届国医大师候选人陈民藩教授

大医精诚 润物无声

陈老带团队坐诊

陈老指导专利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闽派陈氏肛肠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团队,图中为创始人、全国名中医陈民藩

□本报记者 邓剑云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评选第四届国医大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的通知》要求,各地共推荐国医大师人选69名、全国名中医137名。

经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我省6名同志入选:陈民藩、杜建作为国医大师候选人,李灿东、吕绍光、张喜奎、肖定远作为全国名中医候选人。

本报本期起,“杏林圣手”专栏将刊登这6名大医的主要事迹及贡献,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风采。

耄耋之年 坚守初心

“谢谢,谢谢您的体贴啊……”患者起身道谢了多次,这样的场景在陈老的门诊屡见不鲜。每当一个病人从诊室离开,陈老就会抿起嘴,露出微微笑容,举起右手挥别,目送病人离开。这个看似简单举动的背后,正是这位全国名中医对于初心的坚守。

陈民藩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四届国医大师候选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中医肛肠病专家。陈老从事中医肛肠学科医教研工作65年,功绩卓著,成果颇丰。

引领学科 成果丰硕

陈民藩教授是国家区域中医(肛肠)诊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顾问,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一至三届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名誉主任委员,为我国肛肠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他构建“湿热论治、以通为用、内外并治、存体寡损、形神兼备”的学术思想,始终引领学科跨越性发展。

首创以化腐、生肌、镇痛结合的“枯痔疗法”,该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即现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福建省科技成果奖”。同时,还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一针一钉 研发创新

建科之初,缺乏实用的肛肠手术器具和换药器具。陈民藩教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研究设计出一系列适合肛肠手术和换药的专科工具,如探针、镰刀探针、调药勺、引导针等。

进入21世纪,医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陈老带领团队紧跟医疗发展潮流,推陈出新。团队在陈氏中医肛肠“存体寡损”的外治思想指导下,针对当代痔吻合器疗法,创新地提出“大C环”疗法以及精确切除疗法等,并实现了产学落地,在专科工具研发上取得了多种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研制药剂 疗效显著

陈民藩教授带队研制的黄白胶囊、紫白膏获制剂批号,临床疗效显著,受到广大患者的广泛认可,并在东南亚享有盛誉。

以紫白膏为例,临床应用50余年,广泛用于痔、瘘、裂等肛肠疾病及其术后的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疗效显著。

注重传承 诲人不倦

陈民藩教授作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第二、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创立了闽派陈氏肛肠学术流派,精心培育了大批国内外中医肛肠专科人才。其二代、三代弟子已成为学科的骨干,并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影响力。流派还为我国肛肠病的诊疗,特别是疑难急重症的诊疗提供多个疗效显著的解决方案。

著书立说 科研探索

60多年来,陈老在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撰写著作6部,主编的《陈民藩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在他的影响下,传承人更加坚定他们未来的方向:在常规疾病的规范诊疗、疑难疾病的个性化诊疗的同时,做部分肛肠病种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目前团队初步建立了闽派中医肛肠体系,为闽派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科研项目上也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肛肠专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SCI论文的新突破。

崇高情怀 为民服务

在陈民藩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存放着陈老年轻时一直背着出诊的小药箱,打开药箱,“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的大字便是他入党的初心,也是他践行了大半生的使命。这是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对人民饱含深情的承诺,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一心一意为了百姓健康,陈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

所谓大医精诚,“精”即要求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亦即要求医者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有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普救含灵之苦”。陈民藩教授身体力行,为我们展现了“大医精诚,润物无声”的大家风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