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福建省的高发恶性肿瘤,首次确诊中晚期比例居高不下。
为充分降低福建结直肠癌发生率与死亡率,本报联合省内权威专家,通过科普图文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用得上的肠道健康知识,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
提起肠息肉,人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都会查出肠息肉,大部分肠息肉患者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95%以上的结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
4年前,40多岁的小张被查出3~4个肠息肉。因为有个息肉形态不好,医生建议住院切除。但因为家中有事耽搁了,而且,小张也觉得息肉没什么严重的,便未继续治疗。
近日,小张因为便血等问题再次做肠镜检查,发现有一息肉已经癌变,而且肿瘤已浸润黏膜层以下。为保险起见,小张只能接受了外科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了30~40厘米的结肠。
息肉在大众印象中通常和“良性”有关,有癌才是“坏的”,所以,对息肉不太重视。实则不然。
王雯在此特别提醒:95%以上的结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若发现肠息肉,最好及时处理,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医学上,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统称为肠息肉。肿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为腺瘤。
肠息肉的数量少至1个,多至上百个,发生的位置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也可见于结肠的所有部位。肠息肉一般没有症状,部分巨大或多发息肉患者可能有以下临床表现:
1.大便带血;2.便秘;3.腹泻;4.腹痛;5.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改变。
肠息肉从何而来
生活习惯及饮食
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久坐等;饮食方面如摄入大量红肉、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是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与大肠息肉的发生相关。
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 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代谢异常
代谢异常是大肠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相关,尤其肥胖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感染
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和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息肉身世复杂,要做到完全预防比较困难,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除了纠正一些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关键就是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防止癌变了却还不自知。
腺瘤性息肉与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发展为大肠癌一般需要5~10年,这个时期内切除息肉,就达到了预防结直肠癌的目的。当然,息肉是否发生癌变和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
何种息肉需要切除
像炎症性息肉如持续受炎症刺激,也可能会继续长大,并有向腺瘤性息肉发展的可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引发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症状,应该摘除。
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微小(≤5mm)的直肠乙状结肠中高度怀疑增生性息肉这部分外,所有息肉均应予内镜下切除。
但是,切除息肉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
由于肠息肉易复发,且肠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漏诊等情况,所以,需要定期复查肠镜,复查间隔时间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情况、健康状况、肠癌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只有定期复查肠镜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枕无忧。
肠癌早期症状隐匿且不典型,也难以判断,不会引起人们太大注意。
因此,早期筛查对大多健康人来讲都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