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免疫联合治疗 改变癌种诊治格局

□本报记者 陈坤

我们的科学家和医生,坚信我们正步入肿瘤研究和治疗的黄金时代,令人振奋的癌症治疗理念,让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战胜癌症的未来终会降临。

激活免疫细胞

免疫治疗,即激活自身免疫细胞,对抗并清除肿瘤细胞,有别于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不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今年5月,在第九〇〇医院,老王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使用PD-1免疫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在福州,记者进行了采访。

60多岁的老王,在3年内,经历了手术、化疗、放疗,目前脑部出现多个转移病灶,由于基因检测未发现明确的靶向治疗敏感位点,在第九〇〇医院医生建议下,决定使用PD-1抑制剂进行治疗。

第九〇〇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傅志超说:伴随着临床的广泛开展,短短3年多时间,国际和国内有多个药企都推出自己相关的免疫药品并获批上市。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数据,截至目前,已经有9个PD-1/PD-L1单抗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

免疫治疗,让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何选择才能更加精准?

免疫治疗,是什么样的药,怎么用药,在什么情况下用药?

老王和家人回忆,抉择时刻,他和其他许多患者一样,常常处于迷茫状态,很难准确地把握这里面的内涵。

本报健康大使、福建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19区/生物免疫治疗中心陈誉主任和傅志超都认为:虽然大部分病人对免疫治疗的内涵一知半解,但有三个问题是关键。

首先,肿瘤最重要的是诊断,从来临床诊断到病理诊断,再到分子诊断,这些都是现在抗肿瘤治疗的基础,是指导治疗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建议少见或者复杂性肿瘤一定要送专科医院或请专科病理医生会诊。

第二,在充分诊断情况下,如果需要用到免疫治疗干预,要尽量根据国家批准的适应症来选择相应的PD-1/PD-L1单抗。

老王决定开始免疫治疗前,女儿小王在知网浏览了一圈,看了数十篇论文后,发现自己对父亲选择哪种药依然没有头绪。她说,查阅文献,初衷是弄懂药物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更多是求个心理安慰。

陈誉说,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药,各个不同药企PD-1/PD-L1单抗,虽然机制差别不太大,其临床数据以及优势瘤肿仍不尽相同,所以必须通过药监部门批准,其批准的依据是各个产品相关肿瘤临床试验的结果,这些都是依托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具有科学性和法律性。患者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主流医学组织平台(如中国抗癌协会、福建抗癌协会)的科普专栏获取。

第三,免疫治疗往往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医生三方不断的交流。所以不建议频繁地换医生。一旦有异样,应及时地告知主管医生,医生在全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下,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免疫药物不应被神话

虽然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并且已经深刻改变各个癌种的诊治格局,但限制其发展的困境同样不容忽视。

傅志超主任说,这3个局限,同样也是老百姓的用药误区:

一是免疫治疗,一用就有效。肿瘤异质性导致免疫单药治疗效果千差万别。比如目前,针对胰腺癌和大部分的前列腺癌,免疫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此外,患者个体差异、病理特征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

二是免疫治疗很安全,没有副作用。目前,免疫治疗副作用的发生率很低,仅3%左右,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医学上并无很好的预防手段。

陈誉教授说,免疫疗法的副作用可能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包括危险性极高的致死性心肌炎、免疫相关重症肺炎以及肝炎等,甚至小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出现了加速进展、超进展的现象。因此,需要有经验的团队全面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并定期密切监测患者。

第三,是各个PD-1/PD-L1单抗的联合应用问题。目前从临床上,大部分肿瘤单独应用PD-1/PD-L1单抗,其有效性都较低,在20%左右。在临床方案选择上,大部分免疫药都需要与放疗、化疗、靶向药联合使用。

因此,在选择免疫药时,也要考虑这些联合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这样才会使整个治疗能够顺利、有效。

价格成为关键因素

不少患者坚持选进口药物,而且价格越贵越好。实际上,所有上市的国产药物都要经过三期临床,安全性都有保证,而且还明显地便宜许多。

目前,并无证据证明国产药物和进口药物的效果存在差异。而国产PD-1抑制剂的临床证据更多地来自中国患者,这也是国产药物的一大优势。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批准了9个PD-1/PD-L1抑制剂,包括4个进口、5个国产。2018年10月,国家把多个治疗晚期肺癌的靶向药纳入医保,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

陈誉教授说,随着国产药物适应症的获批,获益的病人不断增多。

当下,各种免疫联合治疗正在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这也将改变我国癌症的治疗现状。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