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小寒比大寒冷 这三种疾病高发需警惕

■本报特邀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内科 本报健康大使 陈淑娇 主任医师

□本报记者 张鸿鹏

眼下正值小寒节气,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因此,陈淑娇主任说,小寒节气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因此,小寒节气要做好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工作,警惕以下几种疾病。

首先是呼吸道疾病,寒冷的空气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一般先是上呼吸道例如鼻腔、咽喉等部位受到感染,引发鼻炎、咽喉炎等,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会不断深入呼吸道的其他部位,严重者感染支气管或肺部,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老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其他人群弱,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更高,曾经患有哮喘病、肺水肿的患者以及老烟民也是危险人群。

其次是冻伤,陈淑娇介绍,人体皮肤具有一定的承受范围,突冷突热,超过皮肤能够承受的机理范围,皮肤就会被冻伤,出现水泡或是溃疡,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最容易被冻伤。

最后就是关节疾病,健康的关节在气温变化时,有相应的调节能力,关节稍微出现轻微病变后,对气候变化变得很敏感。天气日渐寒冷,更容易导致老腿病的发作。

那么,小寒时节该如何养生呢?陈淑娇认为,小寒时节,寒风凛冽,易扰乱人体阳气,使人萎靡不振,因此,小寒之时,应调养心肾以保精养神。宜尽量外出晒太阳,保持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静神少虑,心态平和。可多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振奋精神。但要避免长时间待在寒风呼啸的室外,外出时要注意穿戴暖和,不可受风受寒。

早睡晚起是人体顺应小寒时节变化规律的起居。睡前可坚持泡脚,既能驱散寒气,又能加快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晚起之后不妨伸伸懒腰,抖擞精神。

陈淑娇主任建议,小寒节气可以适当进行食补,正如民谚所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合理的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病。牛羊肉、枸杞、核桃、板栗等是冬天最适宜的食物,可做成黄芪红枣羊肉汤等药膳。还可以通过按揉神门穴、申脉穴、血海穴等进行穴位养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