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两会声音

巩固提升“三明医改”经验 加快推进健康福建建设

王焱委员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发言:为进一步巩固提升“三明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健康福建建设,建议: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党政“一把手”抓医改的好做法,指导和督促全省公立医院做好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工作,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深化“三医”联动,进一步释放医改社会效益。抓好降药价常态化工作,推动创新药、罕见药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改革药品耗材流通体制,建立“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高效医药供给体系。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控政策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三是聚焦需求导向,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培育与下沉。通过合作办学和办医,吸引省外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人才来我省合作或执业。省级三甲公立医院以“团组式”挂钩帮扶形式帮助医疗资源较薄弱的县域公立医院。四是突出医防融合,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管护品质。将疾控人员纳入医改范畴,探索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推进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与城乡居民实行签约服务。加大财政对欠发达县(市、区)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优势。扩大康复治疗在城乡居民医保中的支付范围并提高报销比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黄玲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别发言:对于千千万万的老年人来说,获取高品质的生活,是开启“夕阳红”幸福人生的美好期待。为加快全方位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议:

一是构建以居家为主导的养老服务模式。二是精准有效配置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结合,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构建“政府+市场+公益”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养老服务的格局。三是努力实现老年人高品质生活。

省政协常委、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陈椿建议:

县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是解决农村老百姓专科疾病“看病难”以及基本疾病不出县域问题的关键一环,应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专科医生的培养,提高基层专科医生待遇,强化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福建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陈江建议:

要借鉴福州滨海新城医院建设发展模式,推动省属专科医院高位嫁接国内高水平专科医院,加大专科人才和专科团队的引进力度,提高专科人才待遇,以高水平专科队伍带动学科发展。

省政协委员,三明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小彦认为:

要聚焦深层次体制机制等问题,把权力和责任真正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切实抓起来。“要以数字赋能改革,打通更多难点堵点,提升改革的效率和综合效能。三明医改走到今天,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医保支付方式等方面改革,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推动三明医改再出发。

省人大代表、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医师刘健建议:

我国约有16.57%的人群受到各类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困扰,精神疾病负担约占全部疾病负担的四分之一。对于这类家庭返贫率较高的“小众疾患”,政府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要逐步改变当前“家庭为主、政府为辅”的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模式,放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补贴政策适用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省内常住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同时建立相关部门信息定期通报机制,成立管控专班开展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随访。

省政协委员、漳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黄淑红建议:

出生缺陷严重,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要加强部门配合力度,加大宣传,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婚检、孕检工作机制,为适龄青年参加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提供最大方便。要强化组织队伍建设,制订出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要加大财政保障,增加农村孕产妇和城市低保孕产妇产前筛查经费预算,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步伐,提升基层机构开展产前筛查能力和孕产妇的服务保障能力。针对因出生缺陷儿童治疗、康复等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建议由有关部门向其提供临时救助,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省政协委员、宁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原主任、闽东医院泌尿科主任医师李惠长提出:

要调整优化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建立健全职数动态管理工作机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采取绿色直通车政策引进新毕业生,调拨经费用于建立市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及引进或挂职的高级职称人员生活等相关补助。统一全省各地市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岗位高级、中级、初级比例,缩小地区晋升渠道的差距。

可推广三明市已落实的薪酬体制改革做法,推进设立市级健康促进经费,从中提取经费作为医防融合经费。

省政协委员、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永澄建议:

绝大多数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苦于在医疗机构求职无门,职业发展受限,对此他建议,配合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适合的岗位,吸纳安置已取得医疗按摩资格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

(新福建、《福建日报》、《闽南日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