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体检时,有人会被查出“心肌肥厚”,其实就是心脏变“胖”了。
让心脏变“胖”的原因
本报健康大使、福建省老年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鹏虹指出,高血压是引起心肌肥厚最常见的原因。当高血压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会使得靶器官受损,在心脏上表现为心肌壁慢慢地肥厚起来。
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早期没有症状,但是肥厚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会出现心悸,活动一下就气喘,这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心衰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心肌肥大与先天的染色体异常有关,被称为肥厚性心肌病。
它分为两类,一种是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一种是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
梗阻型的心脏主动脉瓣下方流出道的心肌壁太厚,变得非常狭窄,心脏收缩时,血射不出去,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痛,有时患者会走着走着,突然眼睛一黑,摔倒在地,几秒钟后才醒过来。这种病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把心律调慢。
另一种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一般以心肌肥厚为主,它没有特定的临床表现,一些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心律失常,突然出现室速室颤或心脏骤停,猝死风险较高。曾有半数以上年轻的猝死运动员在做尸体解剖时,发现都与这种先天性心肌肥厚有关。他们平时看起来没有症状,但突然间的剧烈运动就可能诱发一个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猝死。
查心脏“体型”用这两种方式
通常,心肌肥厚可以通过做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来诊断。
超声心动图是最直观的一种无创心脏检查手段,它可以观察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室间隔和左室壁厚度。如果室间隔或室壁的厚度大于12毫米,就可以认为是心肌肥厚了。
养成定期测血压的习惯
我国有2.45亿的高血压患者,但由于没有症状,真正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的比率(即高血压知晓率)不足一半。
“因此,预防心肌肥厚的关键在于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控制好血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这种心脏结构的异常。”李鹏虹说。
提醒高血压患者,不能只重视在医院测量的血压,它仅仅反映了血压水平短暂的断面,即使正常也只是暂时的。
高血压患者应更关注家庭自测血压,必要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都能够控制得很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
至于肥厚性心肌病,特别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根治方式,只能通过射频消融等手段,把室间隔变薄一些,以减少流出道的梗阻。
此外,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情,避免劳累,补充营养,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戒烟限酒,定期到医院复查。若出现心慌、气促、胸闷、乏力、晕厥等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