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更精准更微创 把手术变“艺术”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四代机器人手术突破100例

廖小勇 张舒姗

蔡建春教授团队运用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开展胃肠肿瘤手术

3月16日,随着一台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圆满结束,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式宣告机器人手术突破100例。实施手术的胃肠外科蔡建春教授团队走出手术间,与泌尿外科罗广承教授、妇产科黄秀敏教授、普外科吴国洋教授、胸外科段红兵教授和肝胆胰外科刘平果教授以及手术麻醉科团队等共同见证“突破百例”的历史时刻。

从0到100 “人机合一”渐入佳境

2021年6月,全球最新一代机器人手术系统——闽西南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Xi)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式投用,顺利完成福建省首例机器人无腹部切口的大肠癌手术。不到一年的时间,该院已相继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应用于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妇产科、肝胆胰外科6个科室。现在,该院几乎每天都在开展机器人手术,甚至会出现几个科室“抢台”的情况,最多的时候一天排3台,做到凌晨两三点。

黑科技赋能 手术向更精细化迈进

据介绍,厦大附属中山医院引进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设备,目前也是厦门市唯一一台。

它不仅具备第三代手术机器人的优点,如机械臂灵活突破人手极限、3D成像放大获取立体高清视野、滤除“手抖”操作稳定,还在第三代手术机器人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升级,使手术操作更精准、创伤更小,尤其是对复杂疑难手术,能更精细地解剖、缝合、消化道重建等。譬如,它全新的机械臂支撑结构能实现全部四个象限的接触和操作,不需术中移动患者位置;手术器械更长,可以进行体腔内更深部位的操作;内窥镜一体式设计,术中能自动翻转角度而不需要医务人员用手去调整,好消毒,更安全,而且直径从12毫米变成更细小的8毫米,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此外,中山医院这套系统还是全市唯一的双操控台系统,可以让两位医生同时控制机械臂,提高效率,节省手术时间。

把手术变“艺术” 机器人辅助后让手术更微创

王女士因反复解暗红色血便,肠镜检查发现直径约4cm的直肠肿瘤,距肛缘仅5cm,属于低位直肠癌,且患者骨盆狭小,除肿瘤又保肛手术难度很大。该院院长蔡建春教授团队运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Xi),3小时完成手术,术中几乎没出血。手术顺利保肛的同时,肚皮上还不留疤痕,令王女士很满意。

胃、结直肠癌无腹部切口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根治术(NOSES)是该院胃肠外科的王牌技术。手术仅需在患者肚皮上“打几个小孔”,通过腹腔镜完成肿瘤切除,切下来的组织通过肛门、阴道等自然腔道取出。伤口少、疼痛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住院时间缩短3~5天,耗材少降低治疗费用。目前,该院胃肠外科已实现机器人辅助胃肠肿瘤手术“全覆盖”。

蔡建春院长表示:“创新惠民一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机器人手术开展以来,精准度、安全性均得到了实力认证,尤其大大减少了原来一些高难度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可能。今年我们将选派新一批外科医生进修学习机器人手术,造福更多患者!”

(廖小勇 张舒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