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通讯员 许海生
千万人次的核酸检测,从排队做核酸,到获得闽政通上的检测结果,快的话上午采样,下午就出结果了。
高效,靠的是什么?
作为莆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核酸检测组数据统计组组长,莆田市卫健委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副主任陈志颖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用科技创造效能
此次抗疫,福建省区域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
系统采用信息预登记的模式,不但减少扫描身份证和人工登记的环节,还大幅提高核酸检测标本采集、转运、接收、检测和结果上报的效率,真正实现用科技创造效能,用数字赋能抗疫。
以核酸检测采、送、检、报的动态匹配为例,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通过实时的核酸检测数据大屏展示,就能跟踪各个环节数据,动态分析,发现堵点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各县(区)从早上8点开始采样,到10点大屏上显示还有很多标本未送检,说明采集点积压了很多标本,车辆转运的效率不高,则需要优化车辆转运调度。
如果检测人次数远低于接收人次数,说明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跟不上,很多检测结果未出来,或者结果出来未及时上传,造成群众查询闽政通福建健康码结果出不来,则需要及时调配严重积压的标本,送到空仓实验室去检测,这样才能做到上午采样,下午出结果。
通过数据的层层分析,做到了采、送、检、报动态匹配,大幅提高整个核酸检测的效率,为有效控制疫情跑出了速度,赢得了宝贵时间。
大数据分析实现应检尽检
本次疫情核酸检测,第一轮274万人次、第二轮291万人次、第三轮296万人次,每一轮数据都在提升。在区域核酸检测中,对因故漏检的群众如何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呢?
大数据分析又发挥了作用。
据陈志颖介绍,通过实时获取全市区域核酸检测的精准数据,与公安信息网、三大通信运营商等对接,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利用数据建模平台对人口普查、人像卡口、乘车信息及旅馆信息等在莆轨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并将核酸采样和疫苗接种数据与全市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数据自动比对,从而第一时间分析出漏检的群众,并将漏检群众信息分发至各个乡镇排查,再通过短信通知核酸检测。
正是因为区域核酸检测信息系统能同时汇聚前线各组适时的核心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防止人工采集信息的滞后及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方才让数据跑在病毒前头,真正做到应检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