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个性化服务,群体化互助 俱乐部让患者有了“家”

2006年,省肿瘤医院造口人士俱乐部成立,由本报健康大使、医院护理部主任骆惠玉担任俱乐部负责人。第一次举办活动,就吸引了一位远在新疆的患者专程前来咨询。

骆惠玉主任鼓励患者带家属一起来参与,“患者除了佩戴造口袋,需要对造口袋进行清理以外,与普通人无异,他们也能正常社交、跳舞甚至下水游泳。在国外,有携带造口袋的模特,有依然热情阳光的健身教练。造口人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

造口的护理,医护人员也都在不断学习和总结,这样线上线下的交流学习,也让医护人员获益匪浅。

十余年来,俱乐部不断壮大,现有成员近500名,其中志愿者约为110人,包括医院众多医护人员、社会爱心人士、医学院校学生及造口人士,每年组织志愿活动40余次。

对于需要进行造口手术的患者,造口治疗师们早早介入,利用个人时间,通过微信24小时一对一在线指导患者术前心理准备和术后护理指导,并根据自愿原则,询问是否加入俱乐部。

俱乐部通过健康讲座、造口伤口门诊延伸服务、造口患者信息化管理、造口治疗师名片、科普讲座宣教、专家答疑、抗癌明星经验交流、造口联谊会等活动,传播科学抗癌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每月举办一期的造口知识讲座,俱乐部已连续开展15年,参加的患者、家属及医护志愿者上万人次。同时通过微信平台,接受造口人士咨询上万人次。

2015年福建省肿瘤医院“造口人士俱乐部”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18年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优秀奖。

朱畅惠副主任护师表示:“每次线下活动,我们都会为患者准备一支玫瑰花。肠造口是上帝赐予患者的玫瑰,它挽救了生命。我们希望,即使经历苦痛,患者也能绽放‘玫瑰’般的人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