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女士(化姓)曾是一位爱美而且性格活泼的女性,喜欢穿连衣裙、喜欢社交。可是因为人工肛门,老公离开了她,母亲阻止她出门。
她很无措,很不解:“为什么大家觉得我像‘妖怪’?”20年的造口病史,她已经从自信的女人变得抑郁、敏感。
第一次来到省肿瘤医院造口伤口门诊时,施女士徘徊在门口东张西望,想开口询问但欲言又止的样子,让造口治疗师朱畅惠副主任护师记忆犹新。
经过倾听、疏导、鼓励以及专业指导,施女士慢慢敞开了心扉,并加入了造口人士俱乐部和福建省抗癌协会。
由于施女士的文采好,她常常给协会写公告、出板报,增强自信,并逐渐融入了社会。
如今,施女士常常参加俱乐部活动,把自己的经验和走过的历程分享给新患友,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她还调侃自己:“我从妖怪变成积极分子啦!”
据统计,我国现有永久性造口人超百万,每年约有10万人接受造口手术。仅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每年新增临时(3~6个月可摘除,占比90%)或永久性造口,可达400余人。
然而,大部分人对造口术的认知仍处于空白阶段,对于这种治疗方式抱有偏见,从而引发了负面情绪,对自身及周边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