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邀 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孙阳
□本报记者 刘伟芳
漫漫抗癌路,家人的陪伴和支持非常重要。大量研究证明,家庭成员的陪伴与关爱可以有效安抚患者的不安情绪、缓解病痛,进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改善治疗效果。那么面对这类疾病,家属该如何帮助患者呢?
1.做患者的“心理治疗师”
从家人被诊断癌症的那天起,抗拒、愤怒、恐慌、烦躁种种情绪的交织甚至会比疾病本身更让患者难过。因此,家属首先要做好患者的第一位“心理治疗师”。
“焦虑”的反义词,有时并不是“平静”,而是“接纳”,我们已经无法改变家人患癌的这个事实,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去接纳。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应努力保持冷静、理性的状态。
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并给予支持、鼓励和安慰。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消除心中疑虑。对患者不要刻意隐瞒欺骗,患者知道病情,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当然,假如患者或家属心理压力过大,还是需要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指导。
2.当好患者的“家庭医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同时随着新药新技术的不断研发、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癌症已不等于绝症,带癌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
恐惧大多来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不同类型的癌症在病理特征、筛查方式、治疗方式、术后护理、预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患者家属(尽量固定一个人)应尽可能多与医生交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更好地配合医护工作人员完成治疗。
向医护人员请教相关医学和保健知识,和患者共同制订科学可行的养病计划。
3.成为疾病的“监察员”
及时发现患者在家中的病情、症状变化,如出现发烧不退、咳嗽咳血加重、严重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咨询主治医生或带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千万不能让患者忍一忍。了解哪些行为可以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例如均衡饮食、科学锻炼;而哪些行为反而会增加患者复发转移的概率,比如熬夜抽烟喝酒,这都需要家属及时发现制止。
4.科学对待治疗方案
不同期别、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的预期目标常常是不同的。对于早中期或肿瘤类型预后好的患者,医生的方案往往是尽量根治、手术切除干净。对于晚期且预后较差的患者,可能更关注的是其有质量地走好剩下不多的人生旅程。关注点不同,治疗方案也相应不同,家属应该和医生充分沟通并配合治疗。
5.营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是影响患者及家属情绪的重要因素。家属可以在室内搭配色彩明亮的装饰品、多陪伴患者户外运动,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等,转移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感,营造愉悦温馨的生活环境。
6.监督协助合理饮食搭配
肿瘤患者经常会出现吃不下饭、肚子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在接受手术、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后,患者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便秘或是腹泻等一些不良反应。科学的营养搭配并不存在于保健品和单一的昂贵食材中,而存在于合理的搭配、均衡的饮食中。因此,建议家属为患者准备营养均衡、丰富、易消化又可口的食物。不要偏听偏信,乱搞偏方。如果有问题,一定要咨询相关医生。
7.对医生保持一份持久的信任
抗癌之路像一场患者、医护、家属齐上阵的持久战。在抗肿瘤治疗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面临未知的挑战。在治疗初期,选定可信赖的、正规医院的医生,对医生保持一份持久的信任,不要频繁地更换医生、更换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