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拿着气管镜守在床边 到拿下省内多项第一

1986年,陈椿教授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在腔镜技术还未普及的年代,创伤性最大的手术为胸外科手术:通常要拔除病人1~2根肋骨,最大的切口有30厘米,肌肉、皮下组织要切开,有时,光开个口就要输血。

在胸外科,食管癌手术,特别是高位食管癌手术应该是最大的手术。福建是中国的食管癌大省,但大多数医生只敢收治70岁以下的病人。由于淋巴结清扫不充分、不彻底,病人常常一年后复发。经历了手术的创伤,却依然没能躲过死神,医生们常陷入深深的挫败感。

上世纪90年代,腔镜技术开始发展。年轻的陈椿也被这项技术吸引了。

当时,许多同行不理解,认为腔镜手术不比常规手术效果好,我省也无处可学。于是,每到周末,陈椿就成了“空中飞人”,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各大医院交流学习微创技术,也向外界展示福建省内的胸外科技术,坚持了10多年。

刚开始,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术后并发症高。即使手术结束,医生们也心惊胆战,就怕病人出现感染。那时,陈椿常常拿着气管镜守在病人床边。

从开胸手术,到三孔腔镜,再到单孔……就这样,在大量胸腔镜手术病例积累的基础上,年轻的陈椿一点一点摸索,以问题为导向,将关键技术不断优化、发展,应用于临床、科研、教学实践。

陈椿教授说,与其说偏爱新技术,倒不如说是执着。

2017年,福建协和医院引进省内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陈椿教授再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福建省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也拿下省内多个“第一”。至今,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年手术量4500台,其中,机器人手术300余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