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我国首部基层糖尿病中医防治管理指南发布

由福建医生主持编写

本报记者 廖小勇 通讯员 李博

图为新闻发布会,前右四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钱新春,前左四厦门市卫健委副主任、二级巡视员苏妙玲,前右三中华中医药学会基层糖尿病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禹,前左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占祥院长

9月7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举办的《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发布会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举行。

这是我国首部基层糖尿病中医防治管理指南,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加入中医评估特色,提倡非药物疗法,重视解决常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该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基层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主持编写。

本次《中医基层指南》针对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以中医药为主体,通过对全国30个省192个市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广泛调研收集临床问题和基层需要,经过十余轮次的专家论证和循证检索甄选医疗决策,为规范基层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基层指南》包含糖尿病基层中医药防治管理要求、糖尿病筛查评估和诊断、生活方式预防与调护、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的中医预防、常见症状治疗等内容。该指南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医务人员,全科医师、“西学中”医师等也可参考使用。

亮点

协同控糖

“三师共管”糖尿病管理模式是《中医基层指南》的重要创新之一。

“三师共管”是指中医师与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照护师)等组成多学科照护团队,以期达到“一次门诊,三重照护”的目的。

“三师共管”通过“药、食、功、识”即“药物干预、营养支持、功法锻炼、心理调试”四个环节的干预,全天候地参与糖尿病管理。

降低风险

糖尿病前期属于2型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既是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风险阶段,也是逆转2型糖尿病的最佳切入点。

根据《中医基层指南》内容显示,中医药治疗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及非药物疗法等手段,在临床与机制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防治并发症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对部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优势。

例如: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内服、中草药外洗、穴位贴敷、针灸、穴位电刺激等方法简单实用,可改善肢体的凉、麻、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功能;

✦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针刺等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病的进展;

✦对于糖尿病足,针刺、穴位按摩、中药熏洗等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周围神经的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具有多靶点、整体治疗的特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具备丰富的经验与方法,经典名方如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可改善口苦、便秘等症状)、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可改善口干、身热下利等症状)等,通过改善症状以提高生活质量。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