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 我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健康“三感”

本报记者 邓剑云 制图 钊铭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福建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

十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体系,积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年来,福建铺就了一条条绿色就医防病“通道”,直通百姓“家门口”,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就医安全感、健康幸福感不断增强。

“国家队”专家家门口坐诊,医改获得感不断增强

漳州一名刚出生半个月的小女婴,因为反复肺炎,呼吸困难,不得不戴上呼吸机住进漳州当地医院的ICU。孩子三个月大时,被确诊为严重的气道狭窄及先天性心脏病,气管最窄处仅1毫米。更让人揪心的是,气管插管两个多月,孩子的症状丝毫不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甚至被医生宣判无法救治。

气道狭窄的手术难度很高,目前全国能开展手术的医院不到10家,大都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省份。然而,和其他可以转诊到外省治疗的疾病不同,气道狭窄患儿需要佩戴呼吸机,远距离转运不仅要有经济能力支撑,更重要的是救护车上需备有专业设备,并要有专业人员陪同。即使这些条件都满足,还是有很多患儿撑不过远距离转运,在途中夭折。

幸运的是,2020年12月25日,在福州晋安区横屿组团鹤林片区,占地233亩、总投资33亿元的福建省儿童医院正式投用。

作为党的十九大之后,我省卫生健康领域的第一个民生补短板重大工程,该院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整体托管。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心胸外科专家张浩教授接诊患儿后,为孩子能顺利地手术治疗严密部署。1月5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手术团队打“飞的”来到了福州,为患儿手术治疗。

气管成型手术的成功开展,打破了我省此前无法开展此类型手术的先例。随着这两年省儿童医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深入合作,更多身患疑难杂症的患儿通过“绿色通道”,在省内得到了上海专家的治疗。

十年来,围绕“大病不出省”,我省实施委省共建,推进医疗“创双高”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国家高水平医院建立“一对一”合作共建关系。

这直接带来的成果是——“2021年试点医院转外就医患者同比减少25.57%”,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大部分疑难重病可以在省内得到解决。

此外,今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政府签订了共同推动福建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合作协议,将依托部分省市中医医院,争创中医类区域医疗中心。结合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规划,针对三明、泉州、龙岩、莆田等地医疗资源状况,启动了首批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补齐短板、做强塔尖,“大病不出省”,这无疑是深化医改带来的健康获得感。

三级医疗体系保驾护航,保障百姓就医安全感

“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的小医院门可罗雀”,曾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写照。究其根本原因,基层医疗水平不够,给基层群众带来了就医不安全感。

位于闽赣边界区域的宁化,过去,当地人哪怕是常见病、多发病,也常常要坐4个多小时的大巴到厦门治疗。十年来,宁化县总医院与国家应急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厦门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等省内外高水平医院共建医疗联合体,高水平医疗专家定期到县总医院坐诊或参与远程会诊,给予当地医生技术指导,逐渐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当地群众不禁感叹:“现在不仅病有所医,而且‘病有良医’了,不用担心在县级医院解决不了病痛了,安全感满满。”

不仅常见病、多发病,让基层百姓放心,十年来,在我省一些县(区)级医院,急性胸痛等急危重症抢救水平不断提高,创建了县域“高速救心”,打通救治之路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守护更多的百姓健康生命。

“你好,是总院胸痛中心吗?这边有一名胸痛患者,麻烦在群里会诊一下。”早上8时6分,万安分院医生拨通了将乐县总医院胸痛中心的电话,同时第一时间将心电图上传至胸痛会诊群。

“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转诊总院。”接到电话后的值班医生吴守诚,立即对心电图做出明确诊断,并指导用药。

8时16分,总医院启动导管室,介入团队迅速就位。

微信群里,看到病人“下高速了”的消息,心血管内科的邓天禄主任指导救护车人员绕行急诊科、绕行CCU直达导管室。

经过造影检查,发现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中段近端,狭窄99%,相当于命悬一线,再进一步就完全闭塞了,情况非常凶险。介入团队植入一枚支架,将血管再次打通。

(下转13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