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接受媒体采访谈睡眠障碍的一段视频竟然上了微博热搜。讲半天,其实核心观点就一句:成人每天要睡够7到8个小时,最好晚上11点睡觉。因为这时我们体内开始分泌睡眠相关的褪黑素,它也是我们困意的来源。
2017年10月2日,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杰弗理·霍尔、迈克尔·罗斯巴殊和迈克尔·杨三人,他们获奖的研究是:深入钻研了人类的生物钟并且阐释了它内在的原理,阐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使其与地球的旋转保持同步。
翻译成人话就是:“他们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半夜总有人不睡觉而是修仙。”
研究生物节律的意义,当然不仅仅是搞清楚为什么到了晚上就打瞌睡。因为生物钟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以人类为例,生物钟除了最明显的调节我们的睡眠之外,还和我们的多项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比如说血压,每天人不同时间段的血压是不同的,而血压的调节,正是和生物节律是密切相关的。还有体温,随着24小时节律的变化,人类的体温也会进行相应的改变;还有激素分泌释放,人体各项机能的调节,这些都是和生物节律密切相关的。
鉴于这是人类首次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也就意味着“生物钟”的概念终于有了科学的支持。如果人体的昼夜节律被打乱,身体的正常代谢就会出现问题,然后引来疾病。(海上柳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