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新十条”后,新冠病毒感染迎来高峰,代开药、代问诊的需求量暴增,平均一天有五六单。那段时间,医院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场所,但为了留存客户,团队在维持原价基础上,几乎天天往医院跑,帮客户取报告、拿药,消毒后给病人寄过去,解决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
对于异地就医的客户,陪诊服务也解决了大麻烦:有一次,一位已经在省外的病人需要过去的病理切片以明确诊断,请小颖帮忙。忙活了一个下午,终于把病理切片寄出,避免了患者来回跑。病人家属非常感谢。不久后,她就收到病人寄来的50斤柚子。
在网络上,输入“陪诊员”,跳出的关键词不乏“月入过万”、“黄牛”等词。
实际上,在福州这样的城市,陪诊员的收入并不高。记者了解到,陪诊员的工作量存在随机性,有时一天4~5单,有时可能一单都没有。如果接单量饱和,陪诊员月收入一般为7000元左右。
“很多人对陪诊存在误解,认为是黄牛、药贩子、医托,或者对我们的‘功能’过度期待。”花姐说,有不少人向她打听,是否能约到某位很难约的专家,或者提前安排检查等。“预约、检查都需要按流程走,系统排到哪天就是哪天,其实目前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带路和跑腿服务。”
陪诊过程中也存在风险,遇到高龄老人,如果行动不便,也会建议至少一位家属陪同,如果家属没空,也需要事先签一份服务责任协议。
如果说对一个新兴行业,市场有需求——有人去满足需求——产生个例——出现专业公司——催生行业规范,那么小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行业发展。
“目前,老龄化社会以及子女异地定居等客观因素,让陪诊服务发展的前景很大,但相关部门需要制定行业标准,设置准入门槛等,这样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小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