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推动供应链顺畅 等耗材现状改变 病人能更快手术

福建省首个骨科智慧仓启动

本报记者 陈坤

集采后,医械耗材流通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点。

骨科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其手术植入类耗材的品种规格数远远高于其他类目。

要想打通这一环节,数字化转型是关键。

4月7日,福建省首个骨科智慧仓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该项目由福建省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和深圳无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动,通过AI机器识别+智慧供应链,将骨科医械采购、物流、配置等环节融为一体,为病人量身定制手术耗材,实现骨科手术器械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和质量,助力医院对骨科手术的管理更加精细化、透明化、高效化。

骨科智慧仓搭配AI机器人

骨科患者病情各不相同,所需的耗材千差万别。据统计,我国骨科手术植入类耗材的品规数为90万,远高于排名第二的血管介入类耗材4.4万的品规数量。

无境创新法人代表刘杰告诉记者:“传统骨科手术,耗材厂家或者经销商需要派人跟进每台手术。从工具到耗材大概有200件,完整打包几个大箱子,送到手术室。如果只消耗了其中的10件,手术完成后,剩下的都需要回到库里重新上架。有了AI机器识别、物联网等工具,就能直接选取手术所需的型号规格。就跟试衣服一样,根据身高、体重,选择合适尺码的衣服。”

配货时间缩短至3分钟

过去,由于高值耗材价值高、品规多样、手术差异大等,医院不会批量采购大量高值耗材放在仓库,而是在临床科室有了初步手术需求后,再向供应商下达手术需求订单。

如今,通过建设多级智慧仓,打造覆盖全省的高值骨科智慧供应链。除了设立主要的承担“大脑”功能的中心智慧仓,还可根据需求,在医院等处布点前置仓,实现院内手术支持全程的闭环管理。

现在,医院通过APP填写手术日期,就可选择手术需要的手术套包等,确认或调整手术配置后,数据就传输至仓库,通过智能设备核验,一台手术的备货出货可由原先的30到40分钟,变为最快3分钟,且可实现实物追溯、快速核验,并保证每个节点流通的耗材的合规。让医院更放心、患者更安心,从而保障国家集采在医院的落地。

目前,骨科智慧仓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布点。在山西,该案例实现了骨科业务零的突破,配送覆盖6个地级市;在湖北,基本实现了全省12个地级市的配送覆盖,经营高值耗材6大品类、40多个品牌,服务超30家医院,日手术量达200余例。

从“患者等”变为“耗材工具等”

供应链的顺畅,也有助于医院把骨科手术管理得更精细、更透明,促进医院管理的提质降本增效。

比如,一台急诊手术,往往需要病人在入院6小时内完成,而任何手术都有窗口期,每个节点流通的合规、准确,就推动了耗材工具供应链的顺畅,窗口期就越短,甚至无缝对接,最终做到让耗材和工具等患者,而不是患者等耗材和工具,确保更多的病人更快地接受手术。

此次的合作,由无境创新提供技术和方案,福建省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人员和仓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