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辉是上杭客家人,1980年参加高考后,父母亲觉得技能很重要,同时考虑到职业的稳定性,“随大流”地给他提出了学医的建议。郭志辉告诉记者,仅仅是在他高中的同班同学中,就有10余人学医,可见医学在几十年前就很吃香了。 从业至今,58岁的郭志辉已经与患者打交道37年了,他认为从医生涯里最难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心。回想起十年前的医闹现象,他有感而发,职业医闹的存在,过度干扰了正常的医疗工作,也一度让医生成了令人望而却步的职业。 不少有相关经历的医生也表示,医闹现象放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赖,医生不仅得在工作上吃苦受累,平时面对患者还得察言观色,警惕医闹现象的产生。即使这样,他们也从未想过放弃这份职业,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医生工作特殊且忙碌 家人支持尤为重要 近年来,经过多个部门联合整治职业医闹,医患隔阂一定程度上得以消弭,随着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环境也好了很多。但医生仍需要努力提高技术及服务质量,从而让患者对医院、对自己更加信任。 “我很享受被患者信赖、认可带来的成就感。但在为患者解决问题时,也难免会忽视对孩子的关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张明妍告诉记者。 和大部分女性工作者一样,张明妍在外需要处理好工作,在内需要打理好生活。由于夫妻俩都是医生,平时忙不过来就只能带着孩子值夜班,或者托同事照看。“孩子就这样吃百家饭长大,不过她很听话,也很理解我们。”她表示,医生工作特殊且忙碌,家人及时给予支持尤为重要。 普通家庭孩子医路仍可期 基层医院医疗人才缺口大,强认知择出专业优选 直面行业现实,“医路”上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即使困难重重,仍有不少医生认为,资源相对稀缺的农村孩子,若是对医学充满热爱,能够守住初心吃下苦,学医也可以成为优选。 在他们看来,能力强、心志较高的医生不断挑战自己,向更好的平台努力攀升是值得鼓励的,但不是所有人削尖脑袋就能够进入大医院。医学生的就业机会仍然较大,基层医学人才、医务工作者依旧稀缺。医生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各凭本事说话,资源和人脉都是可以靠自己打拼来的。 医生们表示,除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三年间,工资较低,日子会过得拮据一些。一名优秀的医生,不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小医院,他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都不会差,虽然难以赚大钱,但收入也是相对可观的。且大部分基层医院压力和工作量相较于大医院会少一些,医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家庭和生活中去。 “只要能为患者解决问题,在哪都能做一名好医生。”张明妍说。 不只是临床医学,谈起专业的选择,郭志辉感慨现在的孩子有主见、有个性,对于一些信息了解的渠道也很多。 他鼓励孩子们利用寒暑假期多去社会实践,接触自己喜欢的行业,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和爱好,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将其转变为推动自己不断求知的精神动力。 “医学领域是很宽泛的,如今交叉类学科,如医工交叉、医理交叉、医管交叉等新型学科,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蔡文钦说。 志愿填报之际,医生们建议广大考生,若仅是冲着医师收入高、名声大而报考医学院的,大可不必。在填报专业前,考生们不要盲目跟风或者是轻率决定,还是要考虑自身的情况,跟从自己的内心,勇敢追梦。无论哪个行业,只要自己愿意付出努力,都能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