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医疗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迸发出的好点子能应用于临床,医院在研究领域不断寻求突破的同时,在医工结合的赛道上也奋勇发力,快速前行。
2022年12月,省立医院携手福州大学、未名集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医疗机器人项目,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军医疗机器人这片“蓝海”。该校企合作研发的首批2个项目——深度学习自主导航气管插管手术机器人、全髋置换微创手术机器人均为全省首创。
其中,深度学习自主导航气管插管手术机器人(RNIS)是国内首台成功开展临床试验的气管插管机器人,今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成功完成遥控操作插管2例和自主导航插管多例,未见不良并发症。
“抗击新冠疫情中,需要麻醉科医师组建各种突击队,如面对面人工气管插管建立机械呼吸,这一类高致病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患者喷出的气溶胶难免会对医师造成感染。”机器人发明人郑晓春介绍,该机器人可以通过遥控操作和自主导航插管,不仅能避免上述困扰,还能实现日常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工作的自动化,尤其有利于颈椎损伤、失稳定等特殊病例的安全插管,在重症和急诊领域都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在,郑晓春团队正在努力实现这个机器人的迭代,重点改进院感控制和镜管一体化,并不断实现性价比提升。
与此同时,省立医院院领导主动充当“红娘”,想方设法为医疗科研人员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架设合作桥梁。今年7月,省立医院党委书记朱鹏立带着10余位行政、临床、研究中心的科室负责人及专业骨干,赴厦门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参访交流,探寻医院与高校间多方位、多领域院校合作。双方达成了充分开放研究平台、共享医学院科研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的合作模式,实现双赢发展。
2021年,福建省立医院与德国汉堡大学、福州大学成立我省“一带一路”联合共建实验室。凭借这个全省唯一的医工结合研究实验室的庞大专家“靠山”,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工科教授进行课题探讨,碰撞思维火花,并且在医工结合课题申报、标书培育、撰写等各个流程,都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确保研发流程更为顺畅。2021—2022年,医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医工结合科研课题32项,经费1232万。
科研的腾飞让省立医院在新型诊疗技术、新药研发等领域走在了研究的前沿,带动了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去年复旦排行榜,省立医院获得华东地区专科声誉提名的学科专业累计达16个,急诊医学、小儿外科获全国提名,入选科技量值百强的学科专业累计达8个。
时代在变化,曾经“一把刀”就能奠定“江湖”地位的时代已经逐渐远离。医生的业务能力再强,也只能从个人层面去解决小部分患者的病痛。郑晓春教授一再强调,临床、科研、教学是医院长远发展的三个核心领域,临床医疗的进步更需要医学研究的推动,创建研究型医院才能为追求长久发展的高层级医院提供发展新动能:一方面加强临床研究,有助创新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回馈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推出更多医疗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创新—转化—再创新—再转化、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新动能,在更广的层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