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家小孩3岁,没有眼病。除了关注视力和眼轴在变化,还需要关注什么?
答:这个时期还要注意弱视。
婴幼儿和儿童期是眼球发育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视网膜的发育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我们除了关注视力和眼轴,还需要防止弱视的发生。
视网膜出生时功能并非成熟,它的发育从胎儿期持续至成人早期。视网膜整个发育过程依赖外界正常视觉信号刺激,需要正常亮度自然光的刺激。如果刺激不足,有可能造成弱视。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病,我国弱视患病率为2%~4%,弱视如果不及时治疗,错过视觉发育期,将造成永久性的视力低下,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什么因素会造成在视觉发育期视网膜刺激不足呢?
一是斜视。斜视后,外界同一物体分别投射到注视眼的中心凹上和斜视眼的周边视网膜上,外界同一物体就被感知为两个物象。皮层无法融合两个不同的物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导眼物像被保留,非主导眼被抑制,也就是斜视眼得不到有效的视觉信号刺激,容易形成弱视。
二是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指两眼的近视或远视度数相差大于150度,或是两眼的散光度数相差大于100度,度数较高的那只眼产生弱视的可能性大。
三是高度散光、远视或近视。当远视或近视度数大于500度,或者散光度数大于200度,产生弱视的危险性大。幼儿期多数人表现为顺规散光。随年龄增长,大部分的角膜逐渐平坦,散光发生率及散光程度均明显降低,但婴幼儿期严重的散光将影响外界视觉信号对视网膜的有效刺激,造成视网膜功能的发育不良。
四是形觉剥夺。由于屈光间质混浊(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等)、上睑下垂等形觉剥夺性因素,造成视觉信号刺激不到视网膜。
如果是弱视,会有什么表现呢?这时,儿童虽无眼部器质病变,但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对于3~7岁儿童,诊断弱视时不宜以视力低于0.9作为依据,而应参考相应年龄的视力正常值下限。2021年我国《弱视诊断专家共识》中将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定为3~5岁0.5,6岁及以上儿童为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