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心衰病人如何做好护理

作者:何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心脏功能的降低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心力衰竭,意味着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血液供应不足,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运行。

1.药物管理

心衰病人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和减轻症状,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护理还是就医时的医护人员护理,均需按时、按量地服用药物。护理人员应该教育病人和家属关于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有效控制心衰发展,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ACE抑制剂等,这些药物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控制高血压和水肿等相关症状。同时,还要患者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遵循医生的指导,通过合理用药有效控制心衰的进展,降低并发症风险。

2.控制液体摄入量及充足睡眠

心衰病人往往有液体潴留的问题,就医过程中需护理人员帮助病人控制液体的摄入量,如:限制饮水量、监测尿量、避免高盐食物和饮料的摄入等,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人的体重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液体潴留的情况。

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加重症状,故患者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心衰患者在休息时也应该采取适当的姿势,如:使用多个枕头抬高上半身,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通过综合管理有效控制心衰症状。

3.饮食管理

饮食习惯的调整极其重要。细嚼慢咽是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身体逐渐消化食物,减少心脏负担。相反,快速、大量摄入食物、高热量饮食等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而心脏缺血和缺氧均会引起心脏损伤和其他并发症。

因此,心衰患者应该控制饮食,注重均衡营养,避免过度饮食和高热量食物。

就医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帮助病人制定适合心衰病人的饮食计划,包括限制盐分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等,患者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定期体检和监测,有较强的预防作用。

4.监测生命体征

考虑心衰病人在就医时身体状况的变化,护理人员经常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便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还能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积极交流,帮助其解决一些日常护理问题,如:教育病人和家属关于如何自行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等,均能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性,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危害程度。

5.提供心理支持

心衰病人常常面临着身体不适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还需就医过程中,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善于倾听病人的抱怨和困扰,给予鼓励和理解,逐渐帮助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负面情绪的影响,会使患者的身体其他系统功能受影响,如:愤怒、焦虑、忧郁等,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还会因长期消极情绪影响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

因此,心衰患者应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应对压力,寻找适当的情绪释放方式。

护理心衰病人需综合考虑药物管理、液体控制、饮食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在就医时护理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努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日常生活中,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意识,主动配合治疗,有充足睡眠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轻心脏压力。(作者:何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医学科普专栏投稿邮箱: fujianwsbkp@126.com 

联系电话:0591-88369123 

联系人:杨老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