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婴儿“胎记”是什么

林博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胎记”有可能出生时即出现,也可能在出生后几周或者几个月后才慢慢浮现。一般可分为色素性和血管性,常见的色素性包括太田痣、先天黑色素痣、咖啡牛奶斑等,血管性则包括葡萄酒色斑、婴幼儿血管瘤等。

太田痣

多发生于亚洲蒙古人种,大部分一般患病人群是先天性的,小部分人群出现在青春期前,妊娠期也有小部分患者出现。主要分布在面部三叉神经(尤其是颞支、颧支)所在区域,也可波及巩膜等组织。表现为眼周围及面部皮肤褐青色斑块或斑片。

该病最早可能只是眼睑局部的色素加深或“眼白”周围出现黑斑,逐渐缓慢发展到1/4面部到半面部,因此有些家长早期很难发现,甚至认为是宝宝晚上哭闹导致的“黑眼圈”。

太田痣不能自行消退,随着年龄的发展颜色反而会加深、表面皮肤增厚粗糙,形成数量不等的“小疙瘩”,目前主要以治疗色素性疾病的激光为治疗金标准,例如蜂巢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灯。由于疗程较长(根据颜色深浅不同需要3~6次甚至更多次),因此建议患者及早治疗,避免因面部色斑引起儿童心理障碍出现。

鲜红斑痣

正式名称为毛细血管畸形,也可以称葡萄酒色斑,在宝宝出生时出现,多发于头、面、颈部,也可累及四肢及躯干,表现为边缘清楚而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按压后不褪色,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出现不同大小的小疙瘩,很多家长和部分非专业的医生容易将这类疾病和“血管瘤”混淆,但鲜红斑痣其实是属于脉管畸形的一种。斑块不会自行增大,其面积随身体各部位生长等比例增大,无法自行消退。部分严重的病变可伴有软组织甚至骨组织的增生,导致肢体的粗大畸形。

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波长在530~1064nm间的激光或光动力治疗。

牛奶咖啡斑

这类色斑就是像牛奶和咖啡混合后呈现的颜色,从淡褐色、棕褐色直至暗褐色,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但边界清楚表面光滑,除颜色外与正常皮肤没有区别。

出现在除手掌及足底以外身体的任何部位,主要见于非暴露部位,大部分发生在5岁以前的婴幼儿。目前皮秒激光或翠绿宝石激光等治疗效果良好,约3~6个月一疗程可见到明显疗效,但需要注意多发的牛奶咖啡斑(超过6处)有可能伴有神经纤维瘤病,且该病往往为家族发病。

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许多患儿出生时往往看不到瘤体,或者仅为针尖样、擦伤样表现,部分家长误认为蚊虫叮咬或接种疫苗导致,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过程包括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

大部分患儿期初表现为小红斑,在出生后3~6个月快速增长,包括颜色加深、瘤体迅速变大、6个月后进入消退期,瘤体不再发展或者缓慢发展,直至1~2岁左右停止生长、血管增生停止,瘤体萎缩、变薄,颜色由充血的红色变为红白相间。

婴幼儿血管瘤属于自限性疾病,虽然大多数能自行消退,但消退速度和消退后的结局各不相同。完全消退为正常平复,概率较低。约80%的患者在血管瘤消退后出现局部瘢痕、皮肤过多、毛细血管扩张等后遗症。目前的这个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激光、手术及介入治疗等。

蒙古斑

常见的先天性色素性疾病,多见于有色人种,因蒙古人种发病率最高,故称为蒙古斑,与好发于面部的太田痣外观接近,但一般常见于臀部、腰部或背部。其表现为平坦、光滑的蓝黑色斑块,一出生时就有,大小、数量因人而异,90%以上的黄色人种在出生时即可见这种色斑,几乎均在数月或数年后完全消失,一般在3~7岁完全消退,本病是良性病例,且由于自行消退的特性,一般无须特殊治疗。

(作者:林博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